八月在贵州的“悦读夏令营”进入尾声之时,我认识了一位小营员,留守儿童天祥。当初我是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抵达黔西南自治州贞丰县的,一来想看看内地县城的新面貌,二来想知道那里的留守儿童是怎样的一种生活状态。我从未接触过留守儿童,一直以来都是透过网络和报刊了解他们的故事。
认识天祥是一场巧合。中午我和夏令营老师们在一楼的会议室吃午饭,正吃着聊着,会议室的门被轻轻推开,一个脑袋圆圆的男孩带着一张笑脸出现在我们面前。一位年长的老师马上招呼他,“天祥快来,给你加个鸡腿!”他倒也不客气,嗖嗖奔向那位老师,喜提鸡腿一只。我以为他也是其中一位老师的孩子,没太留意。吃完鸡腿,他开始做“正事”了,他在会议室里巡视,把我们喝光的矿泉水塑料瓶一个个收走。这下他引起了我的兴趣,我问周围的老师们:“这是哪位老师的孩子,这么有环保意识?”身旁的老师说,他不是任何一位老师的孩子,他每天都会在夏令营收集空塑料瓶,带回家给奶奶。
天祥显然听到了我间接的表扬,他提着装塑料瓶的袋子,走到我跟前,顺便看看我的桌面有没有遗漏的塑料瓶。我举着我的保温杯晃了晃,“我更环保,自带杯子。”他马上笑了。我挪过一张櫈子,拍了拍:“过来和我聊会儿天。”
“我不喜欢看到空瓶子到处放,我收集起来每天带回去给我奶奶卖废品。”他高高兴兴地坐下,大大方方和我阐明用意。
“每天能收集多少瓶子,卖得了钱吗?”
“差不多五块钱吧。”
“五块钱不错嘛。”
“什么?这么多瓶子才卖五块钱,很少的好不好。”
“奶奶卖了钱给你买什么好东西?”
“买文具,也会买喜欢的书。”
“哦?你喜欢什么书?”
“做科学实验那些。我们在学校的时候做过一个隐身衣的实验,利用光线折射原理,衣服往身上一披,人就不见了……”虽然物理学得很差的我,不太明白这实验,但看他眉飞色舞的样子,也深受感染。
因为父母外出打工,他和五岁的弟弟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平时也肩负着帮忙照看弟弟的任务。我从他身上完全找不到我对留守儿童的刻板印象。他白白胖胖,衣衫整洁,性格外向,说话洪亮有礼貌。生活中的点滴小事都能让他很满足,很快乐。比如收集这些空塑料瓶,参加各种夏令营活动。他告诉我他最喜欢这次夏令营中的传统文化课,因为能做出漂亮的中式纸扇,“好神奇的,明明就是一桶彩色水,可扇子从水桶里面拎出来的时候,上面全部变成彩色的漂亮花纹。”
我们一问一答地聊着,直到有其他小营员推门探头,“天祥,该去彩排节目啦。”天祥扭过头,摆出一副小大人的模样,“哎呀,你们没看到我们还在说事情吗?”我一阵恍惚,仿佛回到公司上班时,俨然是我老板的口脗。
那一刻,我忘记了他的年龄,忘记了他作为留守儿童的身份,也忘记了心中那本能的某种怜惜与心疼,因为这位留守儿童太快乐了。好像这一场对话,只为让我明白,儿童无需分什么留守和不留守,我们只需要通过不同的途径,在老师、志愿者、亲人朋友们的努力下,给予他们够大的舞台和更多的关心,就能为他们创造出很多快乐的源泉,让他们即便在故乡“留守”,远离父母,也能身心健康地成长。我想,这自然也是这“悦读夏令营”的初衷之一。在闭营表演上,天祥穿着道具服,字正腔圆地说着台词,我在台下拼命地鼓掌,他笑得特别灿烂。而我有信心,他的一生都会拥有这样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