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学习普通话的最大优势是文字同根同源,无需现学,最大难点是语音语调和语法词汇差异。
《普通话水平测试备考教程》分析了粤语母语者在学习中面临的语音语调干扰,书中把容易出错的音调标注成红色,让人一眼看明。也是那位Maggi同学说,“奇怪,从粤语的九个声调到普通话的四个声调,我觉得不是简单了而是更难。”声调可以区别意义,错了就改变语义,我能理解她。
我说她在句尾的三声词发音不饱满,半途而退了。要读全三声,降下去了还得升起来。“一”和“不”的变调也不满意,一声和四声也常有混淆。把“不赔”说成“补赔”语义就反了;把“一版”说成“一半”也相差甚远。还有鳗鱼的“鳗”是二声不是四声,“一对”不是“一堆”,“尚好”不是“商号”,“没有”不是“煤油”,“处于”不是“厨余”。
粤语里没有轻声词,他们不知道怎么辨别轻声,不知道要轻到什么程度,如果用五线谱来标注,起点是二还是三?止点是四还是五?她的这些问题,港人差不多都有。
关于语音,教程中谈到的过渡音“u”,Maggi根本就没有发出来。我说,“过渡音u,例如‘郭、罗、火’,你吞掉了中间的u,发音就走样了。另,这些词尾的‘o’,你要圆唇,听起来才像样子。”
男生Jack的语言天赋不错,但是他分不清前后鼻韵母n和ng,每次见面他就对我说“阴影、神圣”之类的音,叫我给他语音诊断。最近我告诉他,把此书的第一百四十页学习学习。
j/q/x、zh/ch/sh、z/c/s这些舌面音、翘舌音、平舌音,粤语里面根本就没有,只得从头学。还有n和l怎么区别?翘舌音怎么翘?书上讲得很明白。
你可以说一双手、一双脚、一副手套,但是不能说一对手、一对脚,一对手套。姑妈别说姑姐,带孩子别说凑孩子,教室不是班房,插队不是打尖。“他有做功课”对吗?不对,要说“他做了功课”;说“窝心”可以吗?不可以,要说“贴心”。方言词汇的干扰,类似的例子很多,这本书用案例教学法,为你举一反三。
我觉得,普通话水平测试一半是测语言,另一半是测语文。认字多一点,单音节部分就占优势,例如“一撇一捺”的“捺”,在四字词中你认得它,单独出现就未见得。
还有朗读作品,若不能正确理解文意,就会误判重音、误判停顿、误判断句,误判会改变语义,听起来是另外一回事。学习是一门慢工,慢工出细活,积沙成塔,要用时间来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