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大会,昨天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纪念活动甫开篇,全场合唱《松花江上》《在太行山上》《保卫黄河》等抗战歌曲,激昂豪迈,气势如虹,瞬间将我们带回八十多年前战火纷飞的历史场景中。
《流亡三部曲》是抗战时期广为流传的爱国歌曲,第一首便是创作于一九三六年的《松花江上》。词曲作者张寒晖当年在西安从事抗日宣传工作,亲眼目睹众多流亡至关内的东北民众衣不蔽体、无家可归的惨状。深感于同胞苦难,他写下此曲,悲怆淒凉,感人肺腑。据说,当年游行的爱国学生高唱此曲的情景,连张学良见到都深受感动。更有后来,与日伪军作战时,我方战士在战壕中齐唱此曲,唱着唱着,匿身炮楼的伪军也跟唱起来,边唱边哭,后来纷纷缴械投降。足见在历史的紧要关头,艺术可作刀剑,可御敌自强。
相较于《松花江上》的悲戚呜咽,《在太行山上》和《保卫黄河》两首抗战歌曲的曲词与意境更为激昂热烈。抗战爆发后,太行山脉及晋冀鲁豫根据地成为红军抗战的核心战场,在当地,八路军、民兵与日本军队开展了一系列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在太行山上》的词作者桂涛声有感于八路军与太行山百姓鱼水深情,在营地中写下充满激情和浪漫气质的歌词,后由著名作曲家冼星海谱曲,迅速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广泛传唱。诸如“千山万壑,铜壁铁墙,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等极具感染力的歌词,配合节奏铿锵的旋律,宛若一首“战斗”之歌,极大地鼓舞了军民士气。
同样由冼星海谱曲的《保卫黄河》则是另一首抗战名曲,至今仍时常在全国各地的国庆音乐会上演出,成为保家卫国、民族精神的象征。诗人光未然被黄河之澎湃吸引,创作长诗《黄河吟》,经好友冼星海谱曲,写就八个乐章的音乐史诗《黄河大合唱》,《保卫黄河》是其中的第七乐章,铿锵怒吼,吹响“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战斗号角。一九三九年,《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首演,尽管场地和乐器条件简陋,却大获成功,深深感染并鼓舞了彼时艰苦抗战的将士和民众,同仇敌忾,奋勇前行。
虽说抗日歌曲的词曲风格不尽相同,其间始终贯穿昂扬不倒的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这是艺术回应时代、艺术服务人民的闪光例证。八十多年后再聆听,再思考,望能激励今天的艺术创作者写下属于这个时代的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