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浪冲击着东极岛的岸边沙石,仿佛在诉说一九四二年十月那个惊心动魄的日子。当日军运输船“里斯本丸”沉入海中,中国渔民们做了一个勇敢的行动──冲向沉船,拯救素不相识的英国战俘。
这段历史在八十多年后先后两次在电影院重现。刚刚连续先看纪录片,后看剧情片。
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用黑白的历史影像、亲历者或幸存者后人声音、发黄的档案文件,将我们带回那个生死时刻。镜头里,一位当年第一身参与救援行动的老渔民讲述救援事件,两名英国幸存老兵眼湿着回忆中国渔民的救援──这三位在纪录片公映前也离世了,他们提供贴近史实的视角。每一个细节都带着历史的沉重,每一帧画面都在诉说着发生了的故事。
而剧情片《东极岛》则选择了另一条路。朱一龙饰演的阿赑──一个虚构的渔民,站在渔船船头迎风破浪;戏剧性的舱门破救场景取代了历史上的战俘自救;虚构的村民与日军对抗场面让影片充满张力。这不是对历史的改写,而是一场加入虚构剧情的艺术再创作。
这种改编并非首创。这种“基于史实框架进行艺术性改编”的手法,在历史书籍写作中极常见,司马迁在《史记》中描写“烽火戏诸侯”时,何尝不是用文学笔法让历史更加引人入胜?《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借东风的传奇场面,虽非史实,却让这个人物形象流传千古。历史与艺术从来都是这样相互成就:历史提供骨架,艺术赋予血肉。
观看两部作品就像进行时空穿越。当你先在纪录片中看到年迈的幸存者和亲历参与救援的岛上渔民的讲述,再在剧情电影中看到阿赑纵身跃入怒海的画面,会产生奇妙的共鸣。当你了解历史上战俘是自己突破舱门的史实,再欣赏电影中渔民勇闯开舱的戏剧化处理,就能同时领会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昇华。
东极岛渔民的故事动人,因为艺术创作让这些故事获得“血肉”。纪录片让我们知道发生了什么,改编电影让我们感受那些瞬间的人性温度。电影中渔民那句“海上有难,必救!”仍在我内心回响。这或许就是历史题材最美妙的呈现方式──既保持对历史的尊重,又不失艺术的感染力。
在战争的阴霾下,普通渔民选择勇敢;艺术创作让这份勇敢永远闪光。这不仅是一段救援故事,更是一次关于人性光辉的见证,透过不同的叙事方式,在不同时代继续感动着每一个聆听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