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如是我见/从“马来风光”说开去\李忆莙

2025-09-08 05:02:1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有道很平常的叫“马来风光”的菜肴,非常入味香辣,适合爱吃辣的人。相信不晓得“马来风光”的人是极少数的。指的是炒空心菜(俗称蕹菜),谈不上工序,重点是搭配。而搭配的是虾米、红辣椒、马来煎和葱蒜等寻常不过的东西,却有如画龙点睛般取得灵魂作用,缺一不可。做法其实极为简易,就猛火速炒,几分钟即可香味四溢的热腾腾上桌。故而镬气是最关键的,火候也不能马虎,才能炒出一碟翠绿鲜嫩、让人垂涎欲滴的“马来风光”。

  然而,这么诱人的一道菜肴,摆酒席或吃大菜的场合,却派不上用场。即使是乡间的流水席也不见其踪影。也许是因为空心菜价格便宜吧,炒这么一碟价廉的空心菜上桌,让人觉得拿不出手,也深恐遭人嫌。但于我,“马来风光”不但是我从小到大的色香味俱全,也是我的生活之美。故心中一直有这样的疑问:饮食口味和生活美学有关系吗?倘若有关系又说明什么?是出身问题吧,家里从小就有这道菜,是妈妈的味道。多少年来外食时多数会点。有时幸运遇上加了猪油炒的,一箸入口,那无法形容的美妙滋味,让我回味无穷。

  “马来风光”既具有历史的积澱,又有鲜明的地域特征,经历岁月广泛流传而成为南洋的经典美味。而经典所在,不仅在于普及,还十分亲民,是最平常的下饭菜,也是小老百姓人生安稳里的幸福。同时也是妈妈的味道,是人气最旺的一道民间招牌菜。

  我在这样的认知中,走过匆匆岁月。我的色香味俱全美学是妈妈培养的——她给了我一个平民的胃;不挑,不偏,也没有什么是特别喜欢或特别不喜欢的,只要不是特难吃的,一般都可以接受。简单来说,吃喝不就是为人体提供能量维持生命这么的一回事么。

  当然,口腹之欲人皆有之,对于饮食的欲望,不免各有所渴望与追求。这关乎个人口味的喜好。我喜欢菜蔬类多于肉类,而且口味偏辣。上小馆,无需看餐牌,抬头便是:“马来风光,加辣。”那是必点的一道,且一直都是有求必应。不消十几分钟便香喷喷地端上来了;辣椒红油欲滴,爆香的虾米呈深褐色,把空心菜的翠绿鲜嫩展现无遗。虽是已知的熟悉味道,但口感绝美。它不但是民间人气王牌,更是最受欢迎的下饭菜;配一碗米饭,热腾腾下肚,满足感爆棚——幹什么都好,吃饱了再说,吃饱了才有力气啊。这道理真不假,我深信不疑。

  也是这道理让我在饮食方面,抱定宗旨“做好自己”。食物不分贵贱,更无所谓精致或粗糙。就比如说吃饭和用膳,用膳当然比吃饭高雅得多,而且不在一个档次上,但那又如何呢?不由想起现代老饕们的海阔天空,他们是那么丰富多元;有解馋不解饿的,也有解饿只为果腹的。而现在大多数人把老饕作美食者解,其实是错误的。老饕原指贪食的人,且是市井小民中的贪食者。但是此老饕又不同于苏轼的彼老饕,苏轼的老饕是《老饕赋》里的美食家,是另一回事了,那是一篇研究饮食的专文,堪称食经。从最先选个好厨子,到选用食材(只选小猪颈后部分的肉,还有肥美的螃蟹、蛤蜊什么的一个劲的讲究)到烹饪的用水、厨具、锅盘铲勺碗碟,甚至是火力的强弱及时间的长短,都一一纤悉无遗地娓娓道来:怎么选,怎么烹,怎么调,筵席摆开来,还得佐以葡萄美酒和音乐歌舞,边吃边饮边听边观赏才算成事……真可谓吃得风流,那毕竟是古代文人的风雅,现代人看看就好。即使有意仿效,也不是我等吧。还是说说现代的老饕们吧。

  要说把我也排入老饕行列,门都没有。但如果说到能打破价高必定是好东西的迷思,那我的认知是食物的营养价值跟价格没关系,物以稀为贵才是真道理。可谁不认为人参汤漱口,鱼翅佐饭,燕窝当饭后甜品,是上等人的美好的生活方式?即使不是贵胄之家出身,吃饭能吃出如此格局,够精致了吧,精致就是高雅。所以得换个说法了,说用膳。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