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各式各样的藤编家具。/作者供图
“这是我在家花了三四天时间编制出来的,每天大约能赚七十块钱。”七十岁的罗大爷来到位于汉中市南郑区的陕西良顺匠心实业有限公司交货,身穿深蓝色工作服、面露憨厚笑容的他双手捧起一摞带有竹子香味的竹筐,总数大约有十六七个,走进货仓放下,然后凭工作人员开出的收据去领款,一手交货一手交钱。
汉中藤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陈良顺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从小跟随父亲学藤编谋生,从简单的藤扇,到各式藤椅、藤桌、藤架、藤茶几样样都得心应手。他从个体户做起,后来组织藤编合作社,承包藤器厂,再成立公司,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我们走进他公司的车间,见到一批大妈大叔正在用人手编织各式藤椅藤沙发,透过视频直播,见到有好几位乡民在家中编制藤椅的工作实况。二楼展厅陈列数百款藤编家具,包括椅、桌、枱、架、几和各种摆设,以及巨龙、羚牛、陕西著名的大雁塔等工艺品,当眼处挂有一副藤甲,背后是三国时期诸葛亮七擒孟获,火烧藤甲兵的故事。陈良顺的公司除了藤编,还有草编、竹编、棕编等,我们进门见到的那位罗大爷交来的竹编箩筐,就是公司其中一项产品。
目前该公司的产品除了内销,还接海外订单做出口,部分产品走高端路线,陈良顺介绍一张采用欧洲某著名品牌的木架制成矮小简单的藤靠椅,竟可承受两百斤的大个子,售价一万五千元人民币。他的企业去年销售金额达八千多万元,当中八成以上是透过线上销售。在当地政府大力支持下,藤编已成为南郑区特色产业,全区三家主要藤编企业去年总销售额达两亿多元。
我想起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潮汕地区的刺绣产品,也是绣娘在各自家中用手工制成,然后集中交到当地外贸公司,用于出口为国家赚外汇,绣娘则按件计酬,当年这种家庭作坊曾经是不少潮汕家庭重要的生活来源。而今汉中的手工藤编制作同样连结家庭和车间,但已经形成现代产业链,原材料除了就地取材,部分藤料要从印尼进口,网上带货、接单,线下生产、物流、销售一条龙。一种非遗,一位传人,造福千家。
当地官员告诉我,汉中地处秦巴山区,全市下辖十一个县区,其中有十个原是国家级贫困县,几年前已经全部脱贫,走上通往小康之路。据我们几天采访所见,交通便利是汉中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汉中全市共有十三个高铁站,汉中站是阳安铁路及西成高铁交汇处,我们从西安搭高铁到佛坪站大约只需四十分钟。交通便捷不仅让祖祖辈辈生活在秦岭深处的乡民走出大山,更让佛坪的野生天麻、山茱萸、板栗和南郑的藤编产品等能够畅销各地,并且吸引大量旅客来到当地旅游观光度假休闲,晋身全国优秀旅游城市。
在汉中之行的第二天,我们乘坐小巴穿行在秦岭的山谷溪涧之间,绿水青山,道路平坦,路旁每隔一段就有一根光伏电杆,每一根电杆上都有一个鲜红的如意结,不仅为沿线的村民家庭和旅游景点,以及路边各具特色的民宿提供电力,亦祝福每一个经过的途人平安吉祥。这条光伏之路是我们在汉中一路上见到的最美风景之一。
当天晚上,一位商界朋友请我们在南郑郊外一家乡村风格的餐馆吃饭,窗外可以见到远处南郑市区的万家灯火在夜空下闪烁,构成一幅迷人的图画。遥想两千多年前,汉王刘邦以南郑为都城,在这里秣马厉兵,设坛拜将,策划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终于成就大汉王朝四百年基业,一曲“大风起兮云飞扬”传颂千古。而今汉中正乘国家高质量发展的东风,向世人展示千年古都、汉人老家的独特魅力,再次迎来辉煌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