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如是我见/“历史型 IP”钟馗:从梦境到游戏的千年职涯(上)\张誉允

2025-09-15 05:01:5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若要找一位中国文化的“IP长青树”,钟馗必然榜上有名。这位专职斩鬼的硬汉,从唐代一路走到当下游戏世界,角色设定不仅没有过时,反而越来越吸睛。换句话说,钟馗就是典型的“历史型IP”案例:在不同时代被反复调用,每次都长出新的文化枝叶。

  明学者杨慎以为,《周礼》、《礼记》皆可证钟馗原为“终葵”,这是“击鬼神祇”的最初起源说。但现存最早的版本,是钟馗此人出现在唐玄宗的梦境中。最广为流传的版本说,唐玄宗夜梦大小二鬼,小鬼作乱,偷了贵妃香囊和玄宗玉笛;大鬼挺身而出,斩鬼护驾,并自称为“武进士钟馗”。皇帝醒后命画师吴道子绘像,并颁行天下,从此钟馗以绘图形式广泛流布。记录见于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补笔谈》,距唐代(甚至更早出现相关信仰的前代)或已有叙事断裂与说法偏移,使我们难以还原最初的形貌。但这个故事的核心信息很明确:钟馗因梦境护驾而获得帝王背书,从一个模糊的边缘人物,晋升为“官方认证”的“祛厉神祇”。这是钟馗成为IP的第一步──角色完成了从故事人物成形,到可覆製、可传播的图像资产转换。

  第二步,是符号化的普及。得益于上行下效之力,从宫廷梦境走出来之后,钟馗很快进入了百姓的日常生活,但他所“上线”的时间点随时代有所不同。唐代重在岁除,百姓悬像祛邪迎祥;到了清代,则逐渐增加了“端午恶月、驱疫逐瘟”的功能。清代笔记《燕京岁时记》,明言“每至端阳”市肆必售钟馗像以逐恶;《清嘉录》更载明“堂中挂钟馗画图一月,以祛邪魅”,并记点睛、绘七星等操作,认为能赋予图像辟邪神力。换句话说,他已经不只是被观看的画像,而是从“单次事件角色”升级成“年历桌面”。更有甚者,地方风俗中还出现了“跳钟馗”的动态仪式,由人装扮钟馗,击鼓踏步以逐鬼。由此可见,钟馗的文化表现形式,已从岁除悬像扩展到端午逐疫,再延伸至仪式表演,逐步累积出静态与动态、图像与表演并行的多样面貌,变成一种可改良、大众化的文化符号。

  然而,真正让钟馗的形象开始“雅俗共赏”的,还是明清以降绘画文本的多线发展。文人画中,钟馗不再只是专业驱鬼的硬汉,而被拔高为具有象征意味的角色。例如“斩小人”题材最能表现文人的寄托:画中钟馗怒目挥剑,不仅斩妖,实际上是影射现实中的奸佞与权贵,寄寓正直人格对黑暗政治的反击;又如“嫁妹(魅)”题材,则透过奇幻的构想,将钟馗安排在婚嫁场景中,展现文人笔下对俗世婚姻的讽喻与自嘲。这些作品在笔墨趣味之外,注入了强烈的象征与隐喻,钟馗成为寄情、讽刺、抒怀的文化符号。与此同时,民间年画里的钟馗则走向热闹的世俗化。除了“迎嫁娶”,还有“钟馗夜游”、“钟馗醉酒”、“钟馗读书”等题材,画中常见钟馗带着群鬼组成队伍,有的作为婚礼的护卫,有的在市井街巷中驱鬼逐邪,甚至有的化身閒适雅士,营造出戏谑滑稽的氛围。这些题材保留了祛邪镇宅的核心功能,同时注入生活情趣与喜庆色彩,让钟馗形象进一步贴近日常。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