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雅一俗,恰恰构成了钟馗IP双线发展的关键阶段。文人画的象征寄托与年画的世俗趣味,看似分属两个世界,实则互为补充:前者使钟馗具备精神层面的诠释价值,后者则有助其在民间的普遍流通。当“斩小人”、“嫁妹”、“迎嫁娶”、“夜游”等多样主题一同展开,钟馗已不只是辟邪神祇,而是成为跨越雅俗的文化符号。这种多义性,正是后来文创产业链能够诞生的雏形——因为只有当一个角色能在雅与俗之间自由切换,并且衍生出多样化的题材资源,它才有潜力成为大众审美与文化欣赏的“相对一致”,甚至直接触碰到文化消费的可能性。
到了当代,电子游戏《黑神话:钟馗》再次让他以新姿态登场。这里的操作,已经不是单纯地“再创”,而是全面地“再生产”。钟馗被重新设定为3A游戏主角,他的故事背景被改写,战斗力重新设计,甚至在可见的将来,也会像《黑神话:悟空》一样,延伸出周边、手办、短片二创等等完整的商业链。这一阶段,他新增的文创元素是“产业化”:不再只是一幅画像或一张年画,而是全球市场可以消费的文化商品。这样的转型,使他从一个本土神祇彻底变成跨国IP。
回顾这千年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一条历年不断的续航线:唐代梦境赋予他合法性,钟馗从失意之鬼成为可视化的图像;岁时习俗绑定他与节日,钟馗从宫廷故事转化为全民符号;绘画文本拓展了他的多义性,使他兼具文人象征与民间实用;现代游戏则将他产业化,彻底变身为跨界流通的文化商品。这样的层层推进,让钟馗不断更新角色定位,显示了文化资产能同时兼顾不同社群的需求,并预示了IP最重要的特征——可持续的多重转化。
或许这才是钟馗最惊人的地方:他并没有被锁死在传说里,而是不断进行“版本更新”。千年来,他的职涯只有一个主题:不断变成下一代观众需要的样子,所以始终能在不同时代找到自己的舞台。这样的持续再生产,正是“历史型IP”的最大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