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七日谈(广东篇)/木杯渡海:香港的千年佛缘\梅毅

2025-09-18 05:02:3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位于香港屯门的青山禅院。

  一只木杯,乘风破浪,一位神秘僧人,就此将佛教的种子撒播于香港青山绿水之间。

  公元四二八年三月八日,一位行为奇特、神力卓越的僧人对信徒说:“贫道当向广交之间,不复来也。”这位人称“杯渡”的禅师,从此南下广东、广西及越南北部地区,而香港屯门青山则成为他传奇生涯中最重要的驿站。

  杯渡禅师,南北朝刘宋时代的佛教僧人,其真实姓名早已湮没在历史长河中。杯渡禅师之名号,源于其独特的渡水方式,他随身一只大木杯,遇河渡河、遇海泛海,故时人称之为“杯渡”。

  关于杯渡禅师的神异事迹,最早见于南北朝僧人释慧皎的《高僧传.神异下》,书中记载他“不修细行,神力卓越,世莫测其由来”。元代僧人念常编撰的《佛祖通载》也有类似记载:“神僧杯渡,初出冀州,如清狂者,挈一木杯,渡水必乘之,因号焉。”传说他曾到京师延贤寺法意道人处居住,后欲渡瓜步江,船夫不愿载他,他便将双脚放在木杯里,谈笑风生间便轻松到达对岸。

  杯渡禅师的形象在文学作品中也是屡见不鲜。庾信有“飞锡邀来,杯渡远至”之语。李白曾言“门深杯渡松”。杜甫也曾在《题玄武禅师屋壁》中写道:“锡飞常近鹤,杯渡不惊鸥”,这一诗句成为后世引用杯渡典故的典型代表。唐代刘禹锡《赠日本僧智藏》诗亦云:“浮杯万里过沧溟,遍礼名山适性灵”,用“浮杯”典故形容僧人的云游生活。这些诗作不仅丰富了杯渡禅师的文化意象,也反映了其神奇事迹在文人群体中的广泛传播。

  杯渡禅师与香港的因缘不仅见于佛教典籍,更深深烙印在地理命名和文化记忆之中。北宋文人蒋之奇撰有《杯渡山纪略》,首次将杯渡禅师同屯门联系在一起。清代《新安县志》也详细记载了杯渡山、杯渡岩、杯渡井、杯渡庵、杯渡石柱等景点。如今,屯门仍有杯渡路、轻铁杯渡站等名称,显示杯渡禅师与香港深厚的历史渊源。相传,杯渡禅师一路云游南下,最终来到香港屯门修道,在青山的一个大山岩中居住。此山因而得名“杯渡山”,他的门徒在岩前筑一茅屋作“杯渡庵”,后称“青山古寺”,至民国初年改建成“青山禅院”。

  如今的青山禅院,至今仍保留着杯渡禅师最初来到青山居住的大岩洞,岩洞内有一块大平石,上面供奉着一个神龛,那就是传诵一时的“杯渡神龛”。历史上,这一圣地经历了多番变迁:隋朝改为“普渡寺”,唐朝改为“云林寺”,五代十国南汉时建“杯渡寺”,北宋徽宗年间又改作道教道场“斗姆宫”,元代又易名叫“青云观”,其后日久失修,凋零破落。明初之时再度重修青云观,至清初时又因迁界而遭荒废。及至道光年间,屯门陶氏族人在杯渡岩附近再建“青云观”。民国以后,青云观住持中途皈依佛教,在旁兴建佛寺,成为今日所见的“青山禅院”。

  尽管杯渡禅师的故事充满神异色彩,但背后反映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南传的历史真实。香港地理位置特殊,新界屯门是唐朝广东海道的主要港口之一,也是贸易商船的必经之路。由于这种对外交通和贸易商船停泊的关系,佛教从海路传入中国后必然影响到香港。香港佛教源于中国汉传佛教,尤以广东佛教为根基。位于屯门及元朗的杯渡寺、灵渡寺、凌云寺,合称“香港三大古刹”,一般被视为香港最古老的佛教寺院。其中,杯渡寺(即现在的青山禅院)被称为香港第一座佛寺,可以追溯到南北朝刘宋时期的杯渡禅师。

  从更广阔的历史视角看,杯渡禅师代表了南北朝时期佛教从中原向岭南传播的大趋势。这得益于岭南地区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由于岭南地区濒临南海,从汉代开始,海上交通就十分发达。广州一直是中国一个重要的对外通商口岸。即使是明清海禁时期,广州仍保留着“一口通商”的特殊地位。这使得岭南成为外来宗教入传中国的第一站,同时又是中外宗教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而香港作为岭南海路交通要道,也成为佛教传播的重要跳板。佛教虽然传统上被认为最早是于汉代通过西域陆路传入中国,但交广海路也是佛教入传中国的重要途径之一,一些学者甚至认为这条路径可能更早。据《牟子理惑论》所记,东汉末年岭南的佛教已经相当兴盛。

  杯渡传说之所以能够深远影响岭南民间信仰,离不开其神奇叙事元素的渗透力。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岭南人不论信奉哪一种宗教,与其说是基于宗教信仰,不如说更多地是基于现实生活的观念──即以自己现实的生活观念来理解和接受宗教。他们更多的是把佛教的观音大士和道教的诸神作为神通广大的万能神来供奉、拜祭,祈求这些神保佑他们,给他们带来好运。杯渡禅师的神异故事正好满足了这种心理需求。他不修细行、神力卓越的形象,既有佛教神僧的特征,又融合了中国本土神仙的特点,易在民间产生共鸣,又迎合了岭南人讲求实惠的民性,从而通过神话叙事渗入岭南民间信仰,成为香港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杯渡禅师之后,香港佛教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一九一六年,香港首个佛学会成立;一九二○年,太虚大师赴港弘法;一九四九年后僧侣南迁促进寺院扩建。一九九三年,大屿山宝莲禅寺建成天坛大佛,成为香港佛教的重要标志。一九九九年,佛诞被列为法定假期,成为全港重要宗教活动。

  从杯渡庵到天坛大佛,杯渡禅师传说早已融入香港的文化血脉,成为连接古今的特殊纽带。今日青山禅院依然香火鼎盛,游客依然能见到杯渡禅师曾经修行的大岩洞;而屯门的杯渡路、轻铁杯渡站每日迎来送往,默默提醒每一位匆匆而过的旅客:一位带着木杯的奇僧,一段跨越千年的因缘。历史与传说在这片土地上交融,化作香港文化基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