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流动空间/为香港建筑教育奠基的人\方 元

2025-09-22 05:02:3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在香港,大多数人都知道梁思成的大名。他是北京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奠基人。然而,许多人未必知道香港建筑教育的奠基人是谁。

  二战结束后,香港满目疮痍,城市亟需重建,人民亟需住房。显然,如要解决这些问题,香港亟需大量的建筑师。然而,在香港开埠的一百多年里却没有一所培育建筑师的本地学校。虽然香港在一九一二年有了一所大学,但它一直没有设立建筑学专业。二战后,面对房屋严重短缺的问题,香港大学作为当时香港唯一的高等学府,它在答卷上的选项只有一个:尽快为本地培养建筑设计人才。

  一九五○年,香港大学成立建筑系。第一任系主任名叫哥顿.布朗(R. Gordon Brown)。他是英国人,三十八岁,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为香港建立了正规的现代建筑教育体系,为香港培养出第一代本地建筑师。因此,“香港建筑教育奠基人”这顶桂冠,布朗受之无愧。

  读者可能要问,这位从英国“空降”的布朗先生是像梁思成那样的一流学者吗?是不是大学急时抱佛脚找来的“替补队员”?

  布朗绝对是一个合格的、正确的人选。在来香港之前,他是爱丁堡大学建筑学院的教授,而且是该学院第一个获得“福布斯讲座教授”职位的人。这个职位具有双重身份:既是爱丁堡大学建筑学院的教授,也是爱丁堡艺术学院建筑系的教授。布朗从十七个申请者中脱颖而出,获得两校的校长及评选委员的全票通过。

  在英国的大学,教授的角色与中国的大学教授不同。在中国,教授是学院里的高级别教师,而在英国,教授不单是高级别的教师,而且是学院的“高管”,既要领导教学和学术工作,也要负责学院的管理事务。在中国的大学,一个学院里可以有多个正教授,而在英国,一个学院里通常只有一个正教授。由此可见,倘若布朗不是一流的人才,他不可能获得讲座教授的职位,不可能被授予两个学院的帅印。

  布朗的人生颇有传奇色彩。一九一二年三月十八日他出生在南非,在英国接受中学和高等教育,毕业于伦敦建筑协会学院。一九三九年英国对德国宣战后,他离开建筑事务所,加入新成立的英国伞兵部队。一九四四年六月布朗少校参加了诺曼第战役。

  一九四五年退役后,布朗回到母校担任校长。在去爱丁堡大学之前,他已在伦敦建筑协会学院做了三年的校长。他不仅在战后的废墟上把母校重建起来,而且大大提高了它在国内和国际上的声誉。

  二战后,建筑教育出现两个体系的竞争,一个是古典的美院体系,另一个是现代的包浩斯(Bauhaus)体系。在香港大学建筑系,布朗既是系主任,也是系里唯一的正教授,行政与教学的大权集于一身,因此,他的选择和决定对于香港建筑教育的基础和发展方向有重要的和长远的影响。当梁思成在清华大学实行美院教学体制时,布朗为香港大学引进了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和包浩斯式教学方法。

  建筑系的教师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国际化团队。这既是布朗的选择,也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结果。由于难以在本地找到足够的教师,布朗唯有四处“抢人才”。教师来自德国、挪威、瑞典、南非、毛里求斯等国家和地区。学生们得益于教师们的国际视野和多元文化。因此,与内地的建筑系相比,港大建筑系在国际化和国际接轨方面有客观的优势。

  布朗在引进英国的教育体系的同时,也尊重和吸收香港本地的实践经验和文化传统,例如,他会聘请本地的建筑师和风水师给学生讲课。他还鼓励学生们走出课堂,向社会学习。他让教师带学生们去建筑地盘观摩和学习施工方法。他派学生们去居民点考察和记录基层市民的居住状况。他也会邀请学生们坐他的游艇出海。

  在布朗的建筑系,教师可以一边做教书匠,一边做建筑师。布朗为香港大学设计过学生宿舍和教师公寓,为华仁书院设计过校舍。他的作品是很好的现代主义建筑教材。据建筑系第一届毕业生廖本怀的回忆,他的第一份工就是与几个同学在布朗的事务所为香港大会堂绘制设计图。廖本怀后来加入屋宇建设处,设计过华富邨和爱民邨,从建筑师做到房屋司、政务司。布朗教过的许多学生后来都成为香港社会的栋梁。

  一九五七年,大学不再允许教师兼职开业。布朗认为这项规定与自己的教育理念相悖,愤而辞职。这个结果对建筑系及布朗本人都有伤害。有些港大旧生至今认为,布朗的离开是港大建筑系走向平庸的实用主义的转折点。

  离开港大后,布朗做过不同的工作,包括在美国犹他大学任教,在危地马拉政府任顾问建筑师等。一九六○年,他回到英国打算东山再起,但时运不济,未能成事。而且,他生活奢华,却不善理财,导致经济状况恶化。到了一九六二年,布朗仍未摆脱霉运。那年的冬季比往年都冷,春天迟迟不露面。布朗放弃了希望,在五十岁生日的前一天对自己开了致命的一枪。

  这位在战场经历过枪林弹雨的战士、在校园培育出众多人才的导师、在家庭育有三个女儿的父亲,竟然以莎士比亚式悲剧落幕,实在令人痛心和惋惜。

  这个不幸的消息在十天后传到香港,《南华早报》在讣告中简短地回顾了他的生平。不过,在学生们的记忆中,布朗教授永远是一个优雅的绅士、博学的师长和精彩的演说者。一个毕业生回忆说:“那时,布朗每时每刻都和我们在一起,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堂外,甚至在半夜。他好有型、好有感染力,能激发所有的人去努力工作。”布朗在天堂听到这些话,会端起威士忌酒杯,开怀大笑的。

  回忆虽好,但不能替代历史。在港大建筑学院成立七十五周年之际,如何评价布朗的历史角色?这是今人要回答的问题。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