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的坐姿办公,让我的腰椎受到很大损伤,连带着坐骨神经也出现问题,时常疼痛发作,苦不堪言。状况严重之时,站立与行走都必须有所倚持。所以,手杖就成了一位可以依赖的伙伴。
也正因为如此,这些年来,无论是去外地出差公干,还是到异乡走亲探友,观光叙旧之余,我总要去当地的小商品或是土特产品市场转转,想从琳琅满目、千奇百怪的竹木瓷铁质地的小商品中,寻摸自己心仪的手杖。虽然并非每次都能如愿,但是几年下来,还是淘得了几根既实用又美观且材质都比较特别的手杖。
那年初春时节,报社在井冈山举办一个研讨班。在课余时我和几个学员一起去了附近的小商品市场。市场里舖街横巷,满目皆是各种材质的工艺品,大到巨型根雕木雕,小到精致的紫砂陶瓷茶具,千样姿态,万般形状,当然标价也是天上地下,或块儿八毛,或上千上万。各位店家老板伙计都站在门前热情地招呼每一位路人,笑容可掬,满面春风。可大多数路人只是用目光抚摸一遍被他们推介的商品,不敢轻易进店,显得十分谨慎而理智。
我们一行几人自然也是商家的目标。我们当然也是和其他路人一样,不敢轻易去回应商家的热情,只顾走马观花地蹓跶着。看似漫无目的,但也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心中的目标。
那根手杖就在不经意间走进了我的视野。初一看,这是一根很普通的手杖。它静静地靠墙立着,有一米左右高,自上而下,由粗渐细,通体若竹节一般,上端镶着一只圆形把手,正好一握,妥帖地置于手心,略细的末梢处还套有一只橡胶圈,这样每次杵到地上就不会有声响。再一细看,这手杖的特别之处就显了出来。原来是由十四节长约两寸的圆柱形木块镶接而成,故使其像一根段节分明的竹子。又掂了掂,分量似乎又超出一般木质所应有的。看我面露爱意,店主便不失时机地介绍:这是用小块的紫檀木车成圆柱形拼接而成的,每一小节中间都掏了一个洞,用一根钢筋串起来,再用胶水固定,所以有点分量,拿在手里很提精神。想想本是一堆零落的小木块,竟在有心人的加工下成了一件可爱的玩意儿,便有心买下来。店主开价要六百元,同行几人一通砍价,最后以一百八十元成交。我当即拄着它在路边留影。
那个时期,腰腿疼的毛病还未频繁发作,买下这根手杖把玩的意图更为浓厚。可两年后还真派上了用场。那年年底一不留神得了带状疱疹,患处正在腰至臀部一线,牵连了右腿,一有走动便生疼痛,须扶持一物方可缓解。这时,便请出了井冈山的这根手杖。整个冬天,它成了我形影不离的伙伴,支撑我度过了几个月的难忘时光。疼痛平息之后,我把手杖留在了老家。老母亲去世前的两年时间里,也是拄着它上楼下楼,四处蹓跶,似乎代替了我在陪伴着老人家。如此,这根手杖便也有了一层特别的意义和价值。
又一年仲夏时节,我带领一个小组,赴地处太行山大峡谷的林州石板岩乡采访。这里山高路险,以前很长久的一段时期,似乎与世隔绝,散居在山上山下的乡亲们生活十分不便。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期,党组织在这里发动群众创办了供销合作社,把解决乡亲们的生产生活困难作为工作目标。从此,一代又一代的供销社人在这里翻山越岭、跋山涉水,千方百计、不辞辛劳地为老百姓服务,缔造了一心为民、艰苦创业的“扁担精神”,并坚持几十年如一日,始终传承、发扬这一精神,成为了山里人的好帮手、好伙伴。我们那次采访就是报道这个诞生于计划经济时代的精神,是如何薪火相传,在新时代持续发扬光大的。
几天时间里,我们跟着新一代供销人,肩挑背扛,重走了一段段崎岖险峻的山路,亲身体会了老一辈们当年的艰辛,更对他们的无私奉献倍生敬意。采访中,我不幸扭伤了脚,举步维艰。当地同志见状给我找来一根工艺精致的木枴杖,让我拄用。我看它过分加工雕凿的样子,完全就是旅游景点的一件纪念品,而不像是我想要的可以扶助我行走的枴杖,便婉言谢绝了。同时请他们在山上随便找一根长短合适的树枝。
理解了我的意思之后,他们很快给我砍来一根据说是花椒树的枝干,稍加削剪后,但见其枝干挺拔,上端处一支分叉恰似龙头一般昂扬,成了天然的把柄。通体色泽灰褐,显得沉稳而端庄。我接过一试,十分顺手得力。我开玩笑地说,这其实就是太行山一草一木朴实的精神品质,随时都能造福于人,奉献于人。想一想常年坚守在这里的可敬的供销人,不正是早已和它们融为了一体,成为老百姓离不开的“枴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