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人与事/晒秋,大地上的丰收画卷\黄黉旻

2025-09-23 05:02:2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每当秋风起,我总会想起故乡的晒秋场景来。那是一幅镌刻在记忆深处的丰收画卷,是土地与农人共同谱写的金色诗篇。

  庄稼收上岸后,一担担谷子、花生、豆子、芝麻便开始大面积沐浴起了阳光。家家户户搬出竹匾和晒垫,在院场、屋顶甚至村路旁铺展开来,排对排如同接受检阅的方阵。秋阳依旧保持着夏日的热烈,将万物镀上耀眼的光芒:稻谷璀璨如铺满大地的金子,芝麻油亮如釉色般深润,花生在阳光下泛着泥土的温暖光泽,各色豆子则像点缀其间的宝石,构成农人最朴实的艺术创作。

  在我的家乡赣中平原,晒秋是一场从立秋延续到秋分的盛大典礼。天刚蒙蒙亮,祖母便推开木门,将大大小小的竹匾搬到晒台上。当她摊开第一匾红辣椒时,朝霞才刚刚染红苦楝树梢。“立秋晒满匾,秋分粮满仓。”她一边撒辣椒一边念叨着祖传的谚语,鲜红的辣椒在竹匾里铺成了朝霞的模样。

  晒秋不仅是视觉的盛宴,更是农人智慧的结晶。国生叔总喜欢抓把谷粒扬手撒下,听着谷粒落地时“噼啪”的脆响,他古铜色的脸上便会绽开笑容:“听这声儿,就知道乾透了。白露前后的太阳最养粮食,晒透的稻子能香到明年新穀下地。”他的脊背沁着汗珠,在阳光下亮得像抹了层桐油。

  乡根大伯是种芝麻的好手,他在晒场边摇动着筛子,芝麻如墨色瀑布般倾泻而下。“晨晒芝麻晚晒粟,露水不沾才算熟。”他从不驱赶偷食的麻雀,总笑着说:“让牠们也尝尝新。”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晒秋中最动人的乐章。

  如今,传统的晒秋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在婺源篁岭,晒秋已成为乡村旅游的亮丽名片。白墙黛瓦的徽派民居层层叠叠沿山势铺展,每家每户的晒架上陈列着独具创意的丰收图腾:红辣椒拼成的五星图案,玉米棒串成的黄金瀑布,南瓜片排成的八卦造型……游客们惊叹道:“这哪里是晒秋,分明是大地艺术。”

  晓玲是我在篁岭住的农家乐的姑娘,正在用豆子创作《五谷丰登图》。她手法娴熟地用赤豆勾勒“丰”字轮廓,再用黄豆填充内部:“老祖宗传下的晒秋要义是‘三晒三晾’,现在加了新讲究──晒要晒出花样,晾要晾出精彩。”看着她手腕轻抖间豆粒如雨落定,我不禁为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而赞叹。

  隔壁的孙师傅因着和当年教我製茶的婺源师傅同姓,生出了亲近。他正在晒製特产皇菊,朵大瓣厚的菊花在竹匾里绽成金色葵盘。“白露皇菊霜降茶,秋分晒菊正当时。”他拈起菊花对着阳光端详,花瓣通透如琥珀,“太阳不能太毒,露水不能太重,九晒九蒸才得一朵好菊。”

  夕阳西下时,晒秋迎来最美时刻。余晖给辣椒镀上金红,为稻谷抹上橙黄,把芝麻染成紫金。家家户户开始收晒,竹耙划过谷物的沙沙声、豆粒入袋的淅沥声、辣椒串相撞的清脆声,合奏出秋日最朴实的乐章。

  “霜降油茶白露粟,秋分晒透三年馀。”老农们望着满仓成果,笑容在皱纹间舒展。那些晒过秋阳的粮食将被装进谷仓,扎紧袋口,封存进岁月的窖藏。当冬雪覆盖田野时,打开粮柜的瞬间,会有整个秋天的阳光扑面而来。

  晒秋,晒的是收成,晒的是希望,晒的更是农人对土地最深沉的爱。在这片金色的画卷中,我们看到了传统农耕文明的智慧,也看到了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晒秋将季节的馈赠转化为延续生命的力量,让丰收的喜悦在阳光下永恒绽放。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