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善冶若水/墨迹与浮光\胡恩威

2025-09-25 05:02:0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艺术馆里,人们穿梭于画作之间,手机屏幕的微光与墙上的油彩交相辉映。某名画前,一位衣着入时的女子侧身而立,友人迅速按下快门,她旋即移步下一幅作品,目光甚至未曾在那画布上停留三秒。这般情景,如今已是司空见惯。艺术成了背景板,情感的表达沦为一场精心策划的“打卡”仪式。众人嬉游于艺术的浅滩,满足于收藏门票与照片,仿佛如此便拥有了艺术本身。

  资本之眼早已窥见其中奥妙。拍卖会上,天价数字在屏幕上跳动,掌声雷动;画廊里,酒杯碰撞声淹没了画作的沉默。艺术被精心包装,贴上价格的标签,摆放在资本的橱窗里展览。那些数字不仅衡量着艺术品的价值,更悄然重塑着艺术的本质。投资者们以敏锐的嗅觉捕捉着下一个风口,而创作者则在资本的浪潮中或沉或浮,或迎合或坚守。艺术与资本共舞,步伐时而和谐,时而凌乱。

  然而更深的问题潜藏于这热闹之下。当艺术沦为社交货币,当创作变成炫技的舞台,我们失去的不仅是深度,更是文化的自主性。许多人满足于浅尝辄止的欣赏,满足于用西方设定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文化艺术。于是乎,中国的艺术创作要么成为西方观念的拙劣模仿者,要么陷入自我陶醉的民族主义叙事,两者皆未能触及文化真正的核心。

  恍惚间,我想起古人作画的情景。那是在烛火摇曳的夜晚,墨汁在宣纸上慢慢晕开,画家手腕轻转,一笔一画皆凝聚着毕生修为。艺术不是即时满足的消费品,而是需要时间沉淀、需要心灵对话的漫长修行。古人之于艺术,是全身心的投入,是与道合一的追求,何曾今日这般浮光掠影?

  资本本身并非恶物。昔日的米开朗基罗若无美第奇家族的支持,恐怕也难以创造西斯廷教堂的奇迹。关键在于是资本主导艺术,还是艺术引导资本?中国如今手握资本与科技利剑,确有潜力开辟一条新路。敦煌的数字重生,故宫文创的巧妙转化,无不证明着传统与现代对话的可能。我们需要的是让资本成为文化的助推器,而非文化的终结者。

  真正的文化影响力从不来自于盲目追随或故步自封,而是源于自信的开放与创新的传承。它需要我们有勇气直视自己的传统,也有智慧吸收外来的精华。当我们可以平静地对待自己的文化身份,不卑不亢,不矜不伐,那时真正的文化影响力自会水到渠成。

  走出艺术馆,夜空中的星辰依然沉默如谜。那些星光穿越无数光年才抵达我们的眼帘,艺术何尝不需要时间的沉淀与心灵的等待?资本可以建造更多的艺术馆,科技可以覆製更多的名画,但文化的深度却需要每一颗心灵的真正参与。

  墨迹浓淡之间,浮光掠影之外,艺术的真谛或许就在于那看不见的、墨汁渗透宣纸的缓慢过程。而文化的生命力,恰恰藏在那片宁静而深沉的墨色里,等待真正懂得欣赏的眼睛。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