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黛西札记/当我们谈论“大地艺术”\李 梦

2025-09-25 05:02:1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近来线上线下热议的话题,是烟花设计师蔡国强与户外运动品牌“始祖鸟”在喜马拉雅山合作的《升龙》项目。上周五,在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江孜县举行了一场大型烟花燃放活动,以火药爆破方式沿山脊点燃烟火,形成一条长逾三千米的“彩龙”。事件发生后旋即在线上线下引起一众愤怒谴责和声讨:在生态环境脆弱的青藏高原地区,如此肆无忌惮地燃放烟火,怎可能不对当地的生态与濒危动植物带来影响?

  事后,始祖鸟公司和蔡国强本人均发表道歉声明,辩称烟火燃放使用可降解环保材料、排放量符合国家规定,但网友显然并不买账,更有专业人士质疑其审批过程漏洞,抨击主创团队的“炸山”行为傲慢且疯狂。谴责汹涌而来,将事件中人推上舆情风口浪尖,也不断提醒我们深思“艺术”与社会的关联,以及艺术创作者的道德伦理边界。

  有人说蔡国强此作或可被归为“大地艺术”(Land Art)范畴,我却觉得这是偷换概念、强词夺理。大地艺术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诞生至今,从来都是以珍视自然而非破坏自然为要旨。真正的大地艺术家希望透过自己的创作将艺术从博物馆和画廊等传统场域中带离,引领受众回归自然、关注自然界草木山川,呈示艺术如何呼应大地、生态与时空流转等命题,反思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从创作媒材上说,大地艺术家偏好用自然材料(如土、石、水等)创作,而非人造的画布、油彩、塑料制品等,例如一九七○年罗伯特史密森在美国犹他州的浅滩上,用岩石和泥土筑起了一条螺旋形防波堤;从呈现效果上说,大地艺术家并非追求短暂的、视觉上的快感,更注重将艺术作品置于绵长的、纯粹自然的时空中,探看其变化甚至最终消失的过程。而且,大地艺术发展至中后期,创作者们愈发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其作品主旨渐渐从“改造自然”转变为“保护自然”和“敬畏自然”。论及当下,若果一件所谓的艺术品以侵犯甚至毁坏自然环境的形式出现,那它绝不是“大地艺术”。

  今年是“两山”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提出二十周年,我国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效,美丽中国的画卷正徐徐铺展。保护环境、珍爱自然是每一位民众的责任所在,须臾不能懈怠。若有人以“追求艺术”为借口而漠视之,更是决不能被容忍。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