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以“神舟13号”载人航天任务为主题的纪录片《窗外是蓝星》十月一日起在香港上映。
近期有两部电影在电影院上映,一部是反映抗战期间受难者面对日本731部队暴行的《731》,一部是展现“神舟13号”飞船上航天员的故事和壮阔太空景观的《窗外是蓝星》。这两部电影都有震撼力,也都让人有无尽的感慨。我们看到的是中国从苦难迈向辉煌的历程,看到的是一个伟大的文明在涅槃重生中的面貌,看到了这个国家最终跨越历史的悲情为人类作出新贡献的无限可能。
电影《731》是一段悲惨历史的回顾,也是历史中最深沉的伤痛的展现。它让我们看到了人类文明的伤痛,也看到了人性的光芒。残酷的暴行和那些被当作试验品的普通人的挣扎求存的努力产生尖锐的碰撞。那种在变态的杀戮意志下的实验突破了人类最后的底线,也让人看到了中国人在历史中的惨痛过往,历史的伤口上可以看到的是让人难以承受的震撼。这里有一种绝对的恶在展布自己,也是在这种恶的控制下的受害者的人性展现。创作者努力从“受难者视点”来感受和体验,让这些受难的普通人的生命获得了重大的意义。他们生命的那些争取不仅仅是见证罪行,而且是在伤痛中展现人的力量。这样的伤痛甚至让人难以直面,也让电影在处理这个题材的时候面临诸多表达上的难度。电影为了克服这些难度而进行的努力显得相当艰难和未必符合所有观众的更多期待。电影直面了残酷的暴行和极端的罪恶,同时也让我们感到受害者的人性光芒和来自中华民族精神基因的坚韧和不屈。
这努力值得我们珍重。这里表现的中华民族的伤痛,也是人类共同的伤痛。它其实是一个伟大民族处于最严重的危机时刻所蒙受的苦难的一部分。电影也表现了中国和其他国家及地区的受难者在奋力争取生存的权利的悲壮努力。最终他们呼喊出自己的名字共同希望把少年送出人间地狱的情节,当然是象征性的,但也确实是感人的,让人们看到了在那个历史的幽暗时刻的人类的正面力量。而这力量正是中华民族和世界共同向上的力量。这也让人们感受到只有让中国从这一切之中站立起来,构筑一个“新中国”才会有未来的前途。
在抗战时期,建立一个“新中国”的渴望,就是中国社会的共同祈愿。在那个艰困和苦难时代,人们从来没有丧失过民族信念。冯友兰先生在那个时代写作的重要著作《新事论》的最后写出了一种信念:“真正底‘中国人’已造成过去底伟大底中国,这些‘中国人’要造成一个新中国,在任何方面,比世界上任何一国,都有过之无不及。这是我们所深信,而没有任何怀疑底。”这个信念正是一个民族的力量所在。
而《窗外是蓝星》记录了“神舟13号”上的三位宇航员进入中国空间站遨游于太空之中,和他们窗外的那颗叫做地球的蓝星相伴而行的历程。这部纪录片中的宇航员也参与了拍摄。宇航员在太空的真实生活和由宇航员王亚平做的画外旁白,让电影有了一种强烈的现场感,8K的高清技术让视觉上的冲击力更为强烈。这是摆脱了地球重力的漫游,既是中国的综合国力的体现,也是中国的技术和工业所支撑的人类发展的高度展现。我们可以看到当年人们所期望的那个“新中国”的高度,也是中国进入浩瀚宇宙的重要的节点。正是国家实力和普通人生活的巨大提升,才创造了走向太空的历史条件。中国有了从太空审视地球和宇宙的视角,也有了对于人类未来的更大的关怀,这部电影也讨论了地球家园和人类未来远行的可能,给了我们更多的思考。这个全新的“太空视点”的展现,是电影最吸引的部分,让我们换一个眼光看待我们的世界。三个宇航员的视角下的中国和世界的壮阔山川和人类的那些创造的印迹让我们沉浸,而宇航员们的自信从容、勇毅坚韧的状态也是中国人的面貌和形象的一个部分。中国今天已经在努力为人类作更多的贡献,也为这个国家创造了新的辉煌,也在引领着未来。
中国的网友创造过一个词“星辰大海”用来形容中国的未来目标,在这部《窗外是蓝星》中,中国人已经置身于星辰大海之中,向着无尽的未来迈进。中国有了这个来自太空的视点和人类的更高远的关怀,这是这个国家所达到的新高度。这个高度来自于中国人二十世纪以来的艰辛奋斗,也让过往历史中的那些牺牲和苦难得到了历史的报偿。中国今天所站的高度,所具有的力量和所展现的愿景,都是过往不断奋斗的成果,当然也是走向一个更加辉煌的未来的开始。
曾经的过往到今天的现实,再到已经在我们面前展开的未来,人们都能看到这个“新中国”所展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