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黛西札记/当我们谈论“开书店”\李 梦

2025-10-02 05:01:5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在互联网和新零售语境下,书店早已不再只是“书的卖场”。从物理层面,书店内积极引入文创专区、咖啡空间、小型画廊等新业态,实现功能层面的拓宽和跨界延展;从理念层面,书店经营从原本的“人找货”变为“货找人”,读者的个性化需求和独特体验愈发被关注,书店也从简单意义上的文化商品卖场,转而朝向“综合性文化艺术体验场域”发展。书店的功能愈来愈多元,“书店+”的探索路径愈来愈多,相应地,读者对于书店的寄望和期许也愈来愈高。

  谈及“书店+文创”的有益探索,首先想到位于广州北京路的联合书店。书店位于繁华商业区一幢历史建筑中,一向以经营外版图书和“老广”文创产品为特色。近月书店重新装修,在书店入口处打造了左右两面玻璃橱窗,窗内展示的诸如房屋玩具模型和毛绒公仔等,吸引不少大小朋友流连欣赏。店内一层全部用于展售文创,尤以广府特色文创的“广州嘢”专区为特色。满洲窗冰箱贴、趣味石狮摆件、醒狮磁石等等,吸引众多游客。这便是书店善用区位优势、实现个性化发展的出色案例。

  另外值得介绍的是位于马来西亚吉隆坡的茑屋书店,这也是日本连锁品牌“茑屋”在东南亚开设的唯一一间书店。店堂装修和选书风格均延续茑屋一贯做法,有着近乎刻板的认真严谨。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店内文创产品区域,宛若为东南亚当地乃至外来读者打开一扇认知日本艺术设计的小窗。这背后的运营思路,着实值得我们思考借鉴。当越来越多的中国书业同行走出国门,去到欧洲、北美和东南亚开设书店,我们如何借助书店这一平台,介绍、分享我们的特色文化和民俗风物,帮助愈来愈多的外国民众了解中国,进而亲近并爱上中国?“书店+文创”这一思路,或值得更好地策划和延展。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