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至贵州时,只道是偏僻所在。幼时以为贵州大抵是山高水险、地瘠人贫的去处。后来闻得“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的老话,也不过是加深了这穷困的印象罢了。想像中的贵州,总是笼罩在云雾里,山峦重叠,道路崎岖。
此番到了贵阳,竟是大出意料。
每至一个地方,无论是下飞机或坐高铁,走出室外的第一件事,便是抬眼看看四周,然后深深吸几口气,算是融入这个新地方的第一步。贵阳的高铁站人不多,很快出了闸口,举目望远,山脉相连,山色如黛,内心自觉松弛了很多。我酷爱山,无论是香港或者家乡泉州皆有群山包围,连绵青山如巨大的屏障让你在阔大无垠的空间里,有种被围裹的安全与舒适。再来吸几口空气,清新中带着点甜丝丝的味儿。
贵阳的车道多是崭新的。四周高楼林立,高架交错,与东南繁华都市无异。到达贵阳市区,街道渐趋狭窄。街市人潮涌动,摩肩接踵,烟火气扑面而来。小吃摊连绵不绝,烙锅、丝娃娃、肠旺麵、酸汤鱼各色美食香气四溢。细问之下,街市的热闹是贵阳的常态,许多食肆竟然是二十四小时营业。为了品尝当地有名的酸汤,我穿过拥挤的街道,顺着地图找到最近的一家,挤过坐着等待吃饭的游客到前台,服务员刷了一张等位的单,上面赫然写着第202桌。
街市如此,景区更是爆满。走了青岩古镇、黄果树瀑布、千户苗寨,说实在有点后悔,因为游客太多,心里暗自生疑,为何贵州竟能如此吸引人?听闻,很多人到了酷暑,便选择到贵州租个房子,待一两个月。
友人在贵阳做生意,邀请我们一起吃饭,说是苗家的“高山流水”的敬酒礼仪必须得见识一下。其实,我们在苗寨吃长桌宴的时候已经有所体验,但终究是旅行团,那些敬酒的姑娘小伙也就匆匆走个过场。贵州西江苗寨是中国最大的苗族聚居地。苗家有个特有的敬酒礼仪名曰“高山流水”。“高山流水”多文雅的叫法,一下子联想到俞伯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动人典故。“九山半水半分田”,山水中的贵州苗家,将眼前所见寄予日常生活,将清冽的山水化为醇香的美酒,捧着一颗热情的心以待来客。
席间,忽闻笙歌阵阵,两个吹笙的小伙子走在前面,六七个头顶银冠,身披银饰的苗族姑娘,身穿绣花百褶裙,颈项间层层银项圈叮当作响,笑容如山上绽放的杜鹃花般明艳。她们手捧当地特制的陶酒壶,唱着歌谣走进了我们吃饭的包厢。小伙子长什么样子,我竟是一点印象也没有,因为后面走进来的姑娘太亮眼了,她们身上的银饰,清脆而悦耳的歌声,年轻而动人的容貌,完全盖过了小伙们的风头。姑娘们手持酒壶和陶碗按身高从高往低依次排开,中间的那位姑娘站在客人身后,酒从最上端倾泻而下,如瀑布直入口中。这酒是苗家自酿的糯米酒,呈琥珀色,入口清甜,后劲却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