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新华社
传统的农耕社会重情义,讲究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的口头承诺,偶有文字契约,也多限于宗族、行会和买卖交易的熟人圈子,很少泛化为普遍的社会规则。受此古老文化的影响,现代人虽然有了较为清晰的契约观念,但对践约的严肃性往往并不是特别重视。更加过分的是,有人为尽快达成协作意向,常会信口开河、轻易许诺,只顾眼前、不计后果,导致有约不遵守、践约不到位的失信事件屡见不鲜,给个人、企业以及相关部门造成极坏的社会影响。人们在震惊之余,自然也把培育与弘扬契约精神,作为一个严肃的历史课题摆到了自己面前。
契约是一种以口头或文字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具有私法性质的约定,是人们在经济活动和社会交往中规范行为、保障权益的重要工具。而契约精神,则是由契约关系内化而来的一种自由、平等、践诺、守信的思维方式。人类世界之所以能够建立复杂的社会文明,关键就在于能在巨量的陌生人之间构建起相互信赖、人人守约的协作关系,这是现代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石。小到人与人间的和平相处、生活往来、社会分工与合作共事,大到社交规范、公共秩序、货币交换乃至国际关系,究其本质皆可视为公民与社会、个体与群体、民族与民族间或隐或显的各种信用契约。任何一个社会的有序运行,无不依赖于大家对于各种规则的普遍信仰与共同遵循。从这个意义上说,契约精神就是社会运转系统的中枢神经。假若契约精神崩塌,社交成本就会瞬时飙升,极致情况下甚至存有回归丛林法则的巨大潜在风险。
面对诸如产品质量下降、食品安全隐患增加、专利合同形同虚设、製假贩假习以为常、企业间连环套式的三角债困局以及老人摔倒无人敢扶的防御性冷漠等契约失灵现象的氾滥成灾,如果我们不下决心、花力气再造全民族的契约精神,实现契约进化的文明救赎,那么,历史转型期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宏伟构想就难以变为现实。
完成这一历史性任务,首先必须唤醒全社会的契约意识,全力推动人情社会向规则社会的文明转化。我们要在特别珍视传统文化基因中一诺千金的诚信意识,让高度的道德自律普遍融入公民行为的同时,更要从古代诸如“质剂”、“傅别”、“券书”和“交引铺”的契约原型中,重新找回中华民族失落的传统“信符”,并依据社会现代性要求进行制度化的改造与创新。要继承并弘扬先贤“宁可赔本,不可赔名”的契约信仰,重新认识承诺所应有的特殊分量,从娃娃抓起,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加强契约精神的教育与普及,把敬畏规则、诚实履约良好习惯的培育与养成,内化为每个公民的自觉意识和行为准则,让更高文明形态的现代契约精神在全社会深深扎根。
其次要强化源头治理,完善各种契约从签署到完结的全过程监管。契约精神的核心在于平等、自愿、公正和守信,重点强调的是对契约的尊重、遵守和履行。无论是个人、行业还是机构,在制定政策法规,签署涉及个人行为、劳保就业、商贸交易和公共秩序等方面的契约时,事先都必须经过广泛的调查研究和严格的科学论证,充分考虑各自的潜力、能力和责任,确保做出的承诺真实可靠。契约制定中,既要防止条文冗长令人无法卒读的繁琐哲学,又要提防毫无情势变通空间、置人于死地的冷血条款,当然也要防范契约万能的绝对化倾向,为社会留存更多人性化的非契约伦理,避免将温情的人际关系完全变成冰冷的商业合同。要充分发挥政府和行业机构的监管职能,确保履约的全程严格按照约定行事。所有契约,非特殊情势所迫且未经双方认可,均不得擅自变更或随意违反。契约只有秉持公平、公正与诚信的原则,在平等协商基础上自愿达成,才能确保各方的合法权益,显示它独有的价值与权威。
第三要加强法制观念,建立健全维系契约运行必不可少的奖惩机制。在切实完善相关契约配套的法律体系、保障诚信原则能有效转化为法律义务的同时,进一步强化法规对契约的刚性约束,防止出现契约纠纷因法律的空转而久拖不决。要探索建立司法对契约纠纷快速高效的解决机制,保证维权成本必须低于违约收益。要强化科技赋能,广泛运用电子合同区块链存证的方式,形成数字时代与青铜铭文等同的契约效力。要扩大社会信用体系的应用场景,给契约执行打上信用的烙印,借助媒体的力量,加强对优秀诚信践约者的宣传与表彰,既充分肯定像许昌胖东来集团那样用砸碎三千件假货的行动,来宣告“假一赔十”的承诺不是空洞口号,而是流淌在企业毛细血管里的生存基因和竞争优势;又高度赞扬像四川大凉山腹地监理工程师句艳东那样的职业操守,他亲手记下的四十七次砂石含泥量超标和八十九处返工标注的施工日志,将《营造法式》功分三等、尊重生命的匠作伦理铸进了钢筋混凝土,确保了刘汉希望小学在汶川强震中屹立不倒,拯救了四百八十三个鲜活的生命。透过传播,使之变为全社会共同仿效的范式与榜样。同时还要加强舆论监督,绑定违约者的诚信纪录,公开对违约行为进行曝光与谴责,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罚与震慑力度,竭力压缩违约毁约的生存空间。在此基础,尽最大可能将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履约进度公之于众,把企业与相关部门的契约执行力变成可视化的社会公信度。
契约精神永远不是刻在羊皮纸上的僵死教条,而是流动在文明血脉中的道德自觉。只有全员推动,多措并举,才能让重诺守信的契约精神深入人心,逐渐成为全体公民所普遍遵循的社会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