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2024澳门国际幻彩大巡游”活动现场。\新华社
澳门的历史轨迹本身,就是一部浓缩的东西方文明相遇、碰撞与交融的史诗。澳门自十六世纪中叶开埠以来,其命运便与海洋紧密相连,但它的意义,远不止于一个贸易中转站。它更是一条特殊的人文“山海连廊”—— 一头连接着中华文明的广袤大陆,一头通向浩瀚的海洋世界,并在长达四个多世纪里,成为东亚与外部世界,特别是东亚内部之间进行深度人文交流的关键枢纽与缓冲平台。
澳门在东亚人文形成中的“连廊”角色
澳门是中华文化向东亚辐射的“海上门户”。在明清时期,澳门是中华文化向日本、朝鲜半岛乃至琉球等地传播的重要海上通道。儒家典籍、佛教经典、中医典籍、书画艺术,乃至先进的生产技术,通过澳门的中介,或经由此地的商人、僧侣、学者之手,更顺畅地流向东亚各地。例如,明末清初,许多中国高僧东渡日本弘法,澳门常是重要起点或中转站;而日本、朝鲜的使节、学者在前往中国时,也常经停或关注澳门,记录下这座城市的独特风貌,成为彼时东亚世界相互认知的重要信息源。
澳门也是东亚接受西方文化的“缓冲器”与“翻译器”,是西方文化进入东亚的第一站。耶稣会士以澳门为基地学习中文、中国文化,再将西方天文、历法、数学、地理、艺术介绍到中国内地、日本。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并非单向灌输。澳门提供了一个相对包容的空间,让西方文化得以初步“本土化”或“东亚化”尝试。例如,传教士在澳门编译的汉文西学书籍,如《几何原本》、《坤舆万国全图》的早期版本,不仅影响了中国,也辗转影响了日本兰学的发展。日本早期的西洋知识,很大程度也通过澳门这个窗口获得。
澳门还是东亚内部互动的“中立平台”。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当东亚国家之间因政治原因直接交往受阻时,如明清交替之际、德川幕府锁国时期,澳门凭借其中葡共管的特殊地位,往往能维持一种相对的“中立性”,成为中日、中韩乃至日韩之间进行非官方、民间交流的间接渠道。来自东亚不同地区的商人在此汇聚,交换的不仅是货物,还有信息、习俗乃至审美趣味。一些流亡人士也曾短暂栖身澳门,成为东亚内部思想流动的特殊载体。
多元共生,孕育了独特的“澳门人文”。数百年的东西交融,加上本地华人深厚的中华文化根基,使得澳门自身也孕育出一种独一无二的混合型文化景观。这体现在语言(中葡语交融词汇)、宗教(多种信仰和谐共存)、建筑(中西合璧的世界遗产)、饮食、民俗等方方面面。这种“和而不同”的多元共生经验,本身就是对东亚人文精神中包容性、和谐性的一种生动诠释和实践。妈祖信仰作为东亚海洋文化的重要纽带,在澳门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东亚文化之都”赋予的新使命
澳门荣获二○二五年“东亚文化之都”,这不仅是对澳门历史文化价值的国际认可,更赋予其在新时代推动东亚人文交流更深层次发展的使命。这契合了东亚各国人民增进相互理解、深化文化认同的共同愿望。澳门应借此契机:
——深化东亚文明互鉴研究。利用澳门中西文化研究积澱深厚的优势,联合中日韩等国的学术力量,系统梳理、深入研究历史上经由澳门发生的东亚内部及东亚与世界的文化交流史实、人物、文本。在诸多领域,澳门可以提供独特的历史地理视角。
——打造高端人文对话平台:澳门拥有举办国际会议的良好设施与经验。应充分利用“文化之都”的品牌效应,创设或提升常设性的、高水平的东亚人文论坛或学术研讨会。邀请各国哲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齐聚澳门,就东亚共同面临的现代性挑战、传统价值的当代转化、区域和平与共同体意识构建等深层次议题进行坦诚、深入的对话,让澳门成为东亚思想碰撞与融合的新熔炉。
——推动青年与未来的交流。文化的未来在青年。澳门应设计更多面向东亚各国青少年的文化交流项目。利用澳门中西交融的生动场景,让东亚青年亲身体验文化多样性的魅力,理解彼此文明的根脉,共同探索面向未来的东亚人文精神新内涵,数字技术可以极大拓展交流的广度与深度。
——创新人文合作模式。澳门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创意产业、艺术管理等方面有其特色。可以探索与日韩等国在这些领域的三方或多方合作项目,例如联合修复流散在外的东亚珍贵文献或艺术品、共同制作反映东亚共同文化记忆的影视作品、开发融合东亚元素的文化旅游线路,将历史的人文纽带转化为创造当代共同文化财富的动力。
澳门虽小,但其在东亚人文交流史上的“山海连廊”角色,赋予了它独特的历史责任与当代价值。追问这座城市的身份密码,其答案的核心之一,正在于它作为文明交流枢纽与共生体的本质。今天,作为“东亚文化之都”,澳门不应仅仅满足于展示自身独特的文化混合性,更应主动担当,利用其历史积澱、区位优势、制度特色和开放包容的城市精神,努力成为东亚文明深度对话的“催化地”、东亚人文共同价值研究与创新的“实验室”和东亚青年心灵相通、共创未来的“连接点”。
东方诗画,意境高远,是人类共通的语言;东亚人文,源远流长,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让我们以澳门为桥,以文化为舟,共同驶向东亚人文交流合作更加繁荣、深化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