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七日谈(广东篇)/东衡:子昂仲姬归去来\侯 军

2025-10-08 05:02:0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洛舍镇东衡村。\新华社

  浙江德清,一个名叫东衡的普通村庄,因为曾经存在过一位才艺双全的女子而变得不再普通──她叫管道昇(字仲姬),是元代大书画家赵孟頫(字子昂)的妻子。

  照理说,这对艺术夫妻算得上是名标艺史的大名家了,然而,这个东衡村却不像其他出过大名人的地方那样张扬和炫耀。它静静地隐匿在吴兴的山水之间,与世沉浮,低调内敛。这种低调并非刻意,却也隐含着几分无奈──毕竟,赵孟頫为赵宋宗室却委身仕元,从此落下千古骂名,连累这片山清水秀的江南水乡,亦不得不敛气吞声,以至于像我这样的“赵迷”直到花甲之年,才知道东衡村之名。

  我对赵孟頫一直很感兴趣,早年拜天津宁书纶先生为师,临池习字,学的就是赵体。后来,听到很多因鄙视赵孟頫而诟病赵字的声音,好似在我年轻的心灵蒙上一层尘霾,遂忍痛舍弃赵体改学颜苏。这段学书经历,倒令我对赵孟頫这个人物由反感而生兴趣,找来不少批评赵字的文章,譬如,清初傅山的《霜红盦集》,从中读到了他有名的“四宁之说”。后来,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又读到湖州茶友寇丹的一篇小说,题为《家岁平安》,主人公就是赵孟頫和管道昇。小说以曲笔写到元朝翰林学士程钜夫,奉元世祖忽必烈之旨,专程来江南“寻访遗贤”,费尽周折把赵孟頫“恭请”出了山。这是我第一次正面接触赵孟頫“变节出仕”的情节。后来,我还特意查阅了《元史》,这一史实在《赵孟頫传》中写得清清楚楚。不过,史书是死的,小说却是活的,在寇丹笔下,赵氏夫妻彼时彼刻心态之婉曲,进退之犹疑,均让我读之心动。以此为折点,我对赵孟頫的看法开始有了更深层次的追索。

  赵孟頫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第十一世孙。倘若生在太平年间,单凭祖荫祖禄的庇护,他也会顺顺当当安度一生。然而,一个人最无法选择的就是生逢何年,赵孟頫二十多岁时,赵宋灭亡了。幸好,他后来娶了小他九岁的管道昇,于是,躲进东衡村隐居避世,成了他最好的选择。

  然而,才华和名声是遮掩不住的,更何况蒙古统治者最急迫“引进入京”的,就是宗室后人。当程钜夫将赵孟頫引至元大都,忽必烈立即召见并获其激赏。从此,他的人生从最下等的“南人”,变身为帝王宠儿,先授兵部郎中,又历任江浙等地儒学提举,出任济南路总管。忽必烈去世后,成宗召他参与修撰《世祖实录》。随后,一路升迁,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他历经元世祖、成宗、武宗、仁宗、英宗,成为罕见的“五朝元老”。如此显赫的地位,若依俗眼观之,他理应志得意满。然而,赵孟頫却无一日不在自责自愧中度过。一介儒生,最重清名,而赵孟頫的“清名”却随着官职的递升而愈发变成“恶名”。他本是冰雪聪明之人,内心苦楚却无处诉说,也无人理解。在如此烦杂纷乱的心绪下,摆在他面前的,或许唯有一途,那就是在浩瀚的书画艺海中,沉潜遨游,陶然忘归──他在《酬滕野云》一诗中自述道:“功名亦何有?富贵安足计。唯有百年后,文字可传世。霅溪春水生,归志行可遂。閒吟渊明诗,静学右军字。”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几乎把自己的全部才智和满腹悲辛,无保留地倾注在他所痴迷所钟爱的丹青笔墨中。他高举着“复古”的大纛,呼唤着“古意”的回归,并身体力行,将无数笔痕墨迹,撒向日渐凋敝的文化田野,让中华文化的籽种,在异族铁蹄的侵袭下,存续下去,生长起来,枝繁叶茂,枯木逢春……

  同样重要的,赵孟頫还以自己“五朝伴君”的特殊身份,渐进式地改变着元朝高层的文化生态──在他的《宫中口号》组诗中,有一首是写他教仁宗皇帝读经的──“殿西小殿号嘉禧,玉座中央静不移。读罢经书香一炷,太平天子政无为。”单从这首小诗就能清晰看到:身处帝师之位的赵孟頫,向蒙古统治者所传授的,绝对是中华文化的精粹。这对中华文化在异族统治下的延续传承乃至发扬光大,意义还不够重大吗?顾炎武曾有“亡国与亡天下”之辩,“易姓改号,谓之亡国”,而“仁义充塞”、文化衰亡,才是“亡天下”。由此观之,赵孟頫当年所为,不啻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救亡”──史载南宋灭亡后,有数万士子自裁殉国,因而有“崖山之后无华夏”之说。虽不免危言耸听,但“人亡道衰”也是无法回避的历史事实。就在这样一个关乎“天下兴亡”关键时刻,元朝的殿堂里走来了一个“才气英迈”(《元史》中语)的赵孟頫。

  不止一位史学家看到了这样一个事实:蒙古人以铁蹄征服了华夏大地,而华夏大地却以文化的力量成功“逆袭”,最终征服了元朝统治者。固然不能说这都是赵孟頫一人之功,但我们也不妨试想一下,倘若彼时没有这个赵孟頫,中华文脉又会是何种状况?

  三月三十一日,我伫立在东衡村口,望着这里的小桥流水,仿佛看见赵孟頫与爱妻管道昇相携相伴,从历史的雾霭中悄然走来──时间为他们抖落了满身的烟尘,赵孟頫“才气英迈”如初,管道昇“你侬我侬”如故,恰如她在《我侬词》中所说的:“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

  东衡村里,赵孟頫管道昇的合葬墓保存完好,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我和同行的朋友一道在他们的墓前献花行礼。而我在表达敬意的同时,也为自己年轻时的误解表达歉意。

  管道昇于一三一九年先于赵孟頫去世,故而,让赵孟頫留下了一篇《魏国夫人管氏墓志铭》。三年后,赵孟頫去世。他在赵家已魂栖无地,归葬东衡村管家自然也是最好的选择了。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