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人喊房子叫“厝”,闽南的大厝,大多格局开扬,沉静又热烈。从明清开始,闽南汉子,这些南迁的中原后裔延续骨子里拓疆辟土的本能,下南洋谋生。他们带着辛苦所得的银両,回乡“起(建)大厝”。于是,一座座青石红砖、色彩华丽极尽炫耀的大厝、番仔楼从闽南的土地上拔地而起。由于房子屋顶多为平面形状,而闽南雨水又多,为了避免屋顶上的雨水四处流散,侵蚀石头与红砖的墙面,闽南人便在屋顶修建了水槽,水槽出口点缀了一个个形态各异、色彩鲜丽的滴水檐。
“滴水檐”也称“鱼形出水口”、“滴水狮鱼”,闽南人对它的称呼五花八门。据说这样的房屋构件最初出现在西方的教堂屋角,西方称为滴水兽。主要用于排水,它们常以面部凶狠体型庞大的怪兽形象出现,或劝喻人们惩恶扬善,或起到驱邪震慑的作用。
这些是下南洋闽南华侨带来的西方的建筑特色之一。不过,来到温润的闽南,这些滴水兽一改它们原来的凶猛造型,融合了闽南人喜闻乐见、寓意祥瑞的形式。石榴、佛手、寿桃、菊花等等植物也来凑趣,石榴取其多子,寿桃取其长寿,佛手多有荫庇,菊花乃高洁的象征。其中又以饱含“年年有鱼”、“鲤鱼跳龙门”深意、外形趣致的鱼形滴水檐最为讨喜而常见。闽南素来便有以猛兽来镇宅辟邪的传统,因此狮子与麒麟的造型也颇多。而材质方面,刚开始由工匠用石灰手工雕塑,接着还有用陶瓷碎片黏成,两种做法费用很高。后来陶瓷厂开始用模具制造,鱼形、狮形的滴水檐从此走进了普通百姓家。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闽南开始自己大批量生产陶瓷鱼形滴水檐,从此,这些可爱的鱼形滴水檐,开始盘踞在闽南大大小小的石头房顶,成了闽南民居建筑的点睛之笔,也深藏着下南洋的闽南汉子那一段骄傲的历史。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生长在闽南的孩子们无不是在仰头与它们对视中,渐渐成长的。这些游弋在厝角的精灵,成了一代又一代闽南人成长的集体记忆。
我出生时,家中便已经住上了五开间四榉头带护厝的闽南大厝。屋顶上蹲着十只鱼形滴水檐。大门口屋檐上左右各两只,大厝的深井四边四只,护厝的深井有两只,还有护厝外面的五脚架有四只。两两相向,成双成对。它们总是张着大大的O形的嘴,两只眼睛鼓鼓地向外凸着,白胖的躯体上描着红黄蓝绿彩绘,鱼尾向左或右扭曲着,静静地蹲踞,用诧异混着警觉的眼神斜斜地俯视着地面。
闽南的风大都时候是热的,轻轻掠过它们张开的喉咙,阳光打在它们凸起的眼眸,留下绚烂的色泽。雨季才是它们欢畅的舞台。雨小的时候,它们着实最可爱。雨水一滴接着一滴地从它们倾斜的O形嘴里往下滴,那不正是隔壁邻居家爱流涎水的小弟弟的模样吗?想想自己馋食的样子应该也是这般吧。雨渐渐大了,一滴滴的口水,连成了一条线。天地间最甘甜的雨露从鱼嘴中不断地流下来。大雨倾盆之际,聚集于屋顶的所有雨水奋不顾身地涌向它张开的大口,哗啦啦往外倾泻,它的双眼鼓得更厉害,那大口有时无法承受急速的水流,挤得嘴角水花四溅。底下的我们看得分外着急又无可奈何,生怕它一时吞吐不及,哽咽而堵塞。如果,逢上久旱不雨,屋顶这些可怜的鱼儿,眼神里会布满干渴,在日光下更显而易见,口中残存的薄薄的淤泥,会长出细细弱弱的野草。野草长着长着,就长到它们的嘴巴外面。满嘴咬着杂草的它们,显得委屈不安。通常我们会跑到屋顶,把手从它们的尾巴伸进去,把杂草一把把扯断,把淤泥清清,再顺手摸一摸它们圆凸凸的眼睛和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