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八十年前在英国发生的一起骇人听闻的事件,便是对这句话的形象诠释。
一九四五年十月,英国政府在白厅举行秘密会议,由内政部牵头召集利物浦警察局和移民局等部门参加,会后内政部下发了一份“强制遣返不良中国海员”的文件,相关内容高度保密,不得交国会讨论,也不得向媒体透露,更不能向公众承认。从当年十二月到整个一九四六年,英国警方开始大规模围捕和强制遣返中国海员。
这些中国海员是谁?他们为何被标签为“不良”?事情要追溯到二战期间,英国为解决人力短缺,从一九三九年开始在上海、香港等地招募海员,之后总共有二万名中国海员被送到利物浦,负责带领英国商船横跨大西洋,以及承担为英国运送石油、弹药和食品等必需品的任务。这些工作既艰苦又危险,不仅要应对惊涛骇浪,还有纳粹德国潜艇的猛烈攻击,船只随时可能沉没,每天都险象环生。据统计,战争期间约有三千五百艘英国商船被击沉,船上的数千中国海员献出生命。
在这些中国船员身上发生了很多英勇的故事,比如一位名叫潘林(Poon Lim音译)的人,他所在的英国商船被鱼雷击中沉没,他爬到小木筏上漂流了一百三十三天才获救,因此得到盟军宣传片《战时英国的中国人》的赞扬,称潘林和他的中国同胞们是“第四军的英雄”。尽管中国船员的事迹受到舆论的充分肯定,但英国官方对待他们却态度冷漠,例如在霍尔特的商船上,他们最初获得的基本工资还不到英国船员的一半,也没有获得标准的每月十英镑“战争风险”奖金,如果他们战死,亲属得到的赔偿就更少。
二战之后,大约二千名曾经出生入死的中国海员因各种原因留在了利物浦当地生活,其中不少人与英国女性结婚生子。原本大家相安无事,但因战后英国失业率飙升,数百万人无家可归,这些外来的中国海员便成了英国当局的眼中钉,希望把他们赶走,以缓解就业和住房等问题,于是他们被贴上“不良”的标签。
从一九四五年秋开始,利物浦警方对唐人街深夜突袭,大肆抓捕尚无办理合法身份的中国海员,对于有居留证的人,则没收相关证件,以抹去他们的任何官方纪录。英国当局还通知利物浦以外地区的警方同步行动,官方备忘录中写道:“如果采取有力措施,将这些家伙清除出去,应该不难。”据参与拍摄纪录片《海之叹息》的英国学者罗莎.方表示,英官方在行文字眼上明显歧视和丑化中国海员,当时住在利物浦的中国人穿着都很文雅得体,连当地主流媒体文章也赞扬中国人的善良、勤奋和自律。
为加速驱逐,英国政府很快将抓捕范围扩大到和英国女性结婚生子的中国海员,很多人因此突然“人间蒸发”。据一位中国海员的英国妻子回忆称:“他(丈夫)在外面打麻将,但人再也没回来”。留给她们的则是无尽痛苦,至死都不知真相,还以为被自己的丈夫抛弃了。有些人无法面对这种情况,索性将孩子扔给了孤儿院或送给别人,有人甚至考虑过自杀。对于中国海员的子女们来说,要么靠友人施舍度日,要么饿着肚子睡觉,整天寄人篱下,充满贫困和屈辱。有一个孩子长大之后还经常开车到码头,看船只来来去去,他对大海如此执著的唯一原因是──“那有我的父亲”。
英国政府的秘密驱逐行为,直到二○○○年代才被中国海员的后代揭露,他们在名为《上海》的纪录片中,通过对两位当年目击者的采访和大量证据,曝光了英国历史上这段被埋没的丑闻。面对外界要求调查真相的呼声,英国当局无动于衷,二千多被驱逐者名单始终被刻意掩盖。直到驱逐事件发生八十年后的今天,英国官方仍没有承认,没有调查,更没有道歉。
事实上,这并非英国政府首次这么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英国也曾招募了将近十万名中国男性作为非战斗劳工和商船海员,他们为战争胜利作出了贡献,但战后英方便过河拆桥,将他们无情地驱逐出境,遗憾的是历史再度重演。
正如历史学家拉纳.米特所说,中国海员是战争英雄,他们作出巨大牺牲,但英国政府却把他们无情地驱逐。这是英国政府有史以来最赤裸裸的种族主义事件之一,是无法抹去的丑闻和污点,更是对历史的背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