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如是我见/青史映秋阳──致敬那穿越时空的民族脊梁\吴军捷

2025-10-10 05:02:1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广州起义纪念馆内展出的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大队长蔡国梁的望远镜。\中新社

  未到重阳,秋意已悄然漫上山坡,风中尚未飘起茱萸的清香,思绪却已先一步沉淀──案头摊开的历史画册里,尊尊商代青铜方鼎的影像静静躺着,展示着古人崇敬祖先,家国同构的价值宣扬。千年前的炉火曾将它铸得金光灼灼,如今岁月为它镀上的青绿,却比任何华彩都更显厚重。这是历史沉淀的底色,是民族情感与文明特质的具象。萦绕心头的追思,既藏着对过往英雄的惦念,也凝着对当下坚守者的敬意。当这份思绪与抗战胜利纪念的情愫交织,那穿越千年的民族脊梁,便在青史与秋阳的映照下,愈发清晰可触。

  我们既要纪念那些声名赫赫的将军,更难忘那些同样在血与火的战场上闯过来、当年青涩、如今白发苍苍的小兵,他们不是历史书页里模糊的注脚,而是岁月长河里最温热、最动人的荣光。

  商代的青铜,巍峨的石碑,金灿灿的纪念章,从来不是冰冷的器物,其中熔铸了多少手握钺柄、征战四方,盼着以一身忠毅保家卫国,告慰先祖,让家族的荣耀激励后辈的男儿炽热!当山河破碎、烽烟四起,有无数中华儿女踏上了保家卫国的征程。无数正值弱冠之年的小兵,他们或许前一天还在田埂上挥着锄头,还在母亲的灶台边帮忙添柴,可当战报传来,便攥紧了拳头,把母亲塞的干粮往怀里一揣,跟着队伍就走,没有豪言壮语,只在心里默念着“要守住家”,以最朴素的姿态,和将军们一同扛起了民族的希望。在敌人的炮火里,把恐惧藏进战壕的泥土里。用年轻的肩膀硬生生扛起了枪,用单薄的身躯挡住了呼啸而来的炮火。或者冒着生命危险送信送情报,为战友包扎伤口。因为他们知道,身后是家乡的田垄,是千千万万和他们一样想好好过日子的中国人。无关身份高低,只关乎对家园的眷恋、对责任的担当。他们未曾留下传世的铭文,却在历史的书页上写下了沉甸甸的“忠诚”与“坚守”。那时的他们或许不会想到,一九四五年的那个秋天,当抗战胜利的消息传遍神州,无数人热泪盈眶,震天的欢呼里,也有着自己的荣光。

  如今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的盛事已过大半,原东江纵队粤赣湘边纵队香港老战士联谊会刚刚上门慰问过参加过抗战、解放战争的老兵。回看我们会里,这二十多位当年的小兵,如今已是白发苍苍的老者,他们的脊背或许早已佝偻,耳朵或许不再灵敏,可当说起当年的战场,眼神会瞬间亮起,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硝烟弥漫的日子,脸上会泛出儿童般的红光。我及我会同仁都深爱这些如父母般的老人,敬佩他们在危难时挺身而出,对国家、社会矢志不渝的责任承担。对他们的态度,便是对历史的态度,也代表了今天的价值指向。我们不能忘了,是他们用青春换来了我们今日的安稳,每一份为家国挺身而出的赤诚,都同样珍贵。对英雄的敬仰,对德行的坚守,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基础。

  古人登高,是为了望远思亲,也是为了追念先祖。今日登高,我们望的不仅是山川秋色,更是那些长眠于地下的抗战将军,以及那些依然健在的当年小兵──我们多想牵着他们的手,陪他们再登一次高,指给他们看,如今的山河无恙,国泰民安,就像他们当年期盼的那样。将军们以智慧与担当指引方向,而小兵们,是在泥泞里跋涉的脚步,是在寒夜里点燃的篝火,是在伤患身边递上的一碗热汤,他们用最平凡的举动,践行着最伟大的信仰。

  中华民族的丰碑,从来不是由孤绝的个体筑起,而是由无数怀揣朴素愿望的普通人,以忠诚与坚守为砖石,层层垒砌而成。抗战胜利的荣光,也从来不是某一个人的功绩,而是每一位为了家国挺身而出的英雄,他们用鲜血与汗水共同浇灌出了胜利的花朵。他们的故事,是刻在我们心底的史诗;他们的精神,是流淌在我们血脉里的力量。愿那份熔铸在青铜里、镌刻在烽火中的忠诚与坚守,在代代传承中,愈发璀璨,永远温暖,永远明亮。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