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里有溪,溪边有古松三两棵,是那种塔松,远望,像几座苍翠楼阁。塔松之间,有亭,石柱础打底,这些石块,据说是当年祖父到山东跑药材生意,央人运来的。亭子是木结构,上面苫琉璃瓦,月光下,明晃晃的一顶亮色,似乎把漫天的月光都凝聚在一座亭子上,煞是好看。
秋日,若月辉皎皎,我们一家人习惯不开灯,把饭食端到亭子下吃饭。晚间的饭食一般简单,煮一个麵鱼汤,撒上鸡蛋碎的那种,馏一屉馒头,做一个烧椒变蛋即可下饭。提及烧椒变蛋,很多人不晓得为何佳肴,实际上是在饭食即将做好的时候,在灶底的死火里投入两三只青椒,五分钟许,取出来,洗淨上面的草木灰,放在蒜臼里,待用;提及变蛋,则是一种近乎松花蛋的东西,松花蛋要用烧碱、食盐、茶叶等物滚在鸭蛋或鸡蛋上静置半月许,做成。变蛋则用锯末、石灰、食盐、烧碱等滚在鸭蛋或鸡蛋上,静置十日左右即可剥开享用。与松花蛋不同的是,变蛋的内质蛋清里没有松花状的东西,而是蛋黄更黄,凝结在一起,蛋清变成了近乎琥珀色,乍一看,不像松花蛋那般黑黢黢的,更有食欲。烧椒与变蛋砸碎,撒入食盐,淋上麻油,即可享用。
印象中,祖父及三叔都喜欢吃那种极其辣的羊角辣子,带着籽粒。吃烧椒变蛋的时候,喜欢一只馒头掰开,把烧椒皮蛋抹进去,夹而嚼食,很是开胃。三两个馒头下肚之后,搭配一碗麵鱼汤,呼噜噜地沿着碗口吸溜着,皖北乡间很喜欢这种近乎粥类的饭食,很是养胃,也能清火助眠。
吃过了晚饭,一家人或坐、或倚、或仰卧在亭下的美人靠上,孩童们则在月光下嬉戏,那是我关于童年的最好印象。
记得有一年中秋,月色亦大好,亭前水声潺潺,一溪碎波如银,祖父从县城的回民食品店买来了青红丝五仁月饼,每人分发一块,对月嚼月,大快朵颐,祖父沏了一大碗茉莉花茶,亭子周遭都飘散着茶香,那样的香气至今萦绕在记忆门槛里。
“记取松亭月影间”,这是一句颇为古雅的诗句,用在昔年的我等寻常百姓人家,也竟十分妥帖,那是笼在雅俗之间的一亭明媚月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