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七日谈(北京篇)/当代书法靠什么出“海”\张瑞田

2025-10-16 05:02:0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当地时间六月一日,“兰亭.雅集——中国书法展”在柏林中国文化中心开幕。图为观众观看展览。/中新社

  改革开放是中国书法振兴的起点,也是我们重新“发现书法”、“理解书法”、“需要书法”、“传播书法”的开始。中国书法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价值观念,我们需要挖掘中国书法广泛的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把书法艺术发展放在世界格局中审视、研究和解读,更好地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强文明交流互鉴。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书法的作用是重要的,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中国书法就是中国文化的直观反应,从形质到神韵,从表现到传达,印证了中国人的心理结构、人格特征,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追求。叙述性艺术作品,比如小说、电影、戏剧等,是通过人物形象刻画,故事情节安排,以虚构的手法,借助科技手段进行创作。尽管在阅读和观赏效果上有一定优势,然而,虚构的手法,戏剧性的情节,需要读者与观众的想像参与其中,才能达到预期的审美目的。书法本身就是一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她是中国故事中的主要角色,也是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渠道。书法艺术具有直观性和客观性,对于观赏者而言,书法艺术的整体形象和艺术气质可以在第一时间感知和体会。另外,中国书法是文词之意与线条之境的统一,文词是书法创作中的重要题材,它是一幅书法作品的灵魂,也是一幅书法作品思想深度的展现。书法作品中的文辞,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载体。

  今天的书法与旧时代的书法有了很大的区别,今天的书法是讲述当代中国故事,传播今天的声音,树立中华文化的世界形象,形成中国文化正道直行的国际影响力的工具。在这样的背景下,当代书法家将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一支重要而独特的队伍,他们所创作的书法作品也会以这样的时代烙印,成为当代书法史的重要章节。因为,有着良好的创作状态,富有献身艺术的激情,敢于打破常规的当代书法家,他们的良知和才能,也是“中国故事”、“中国声音”中的重要元素。当代书法艺术的繁荣兴盛,就是当代中国的安定富强,他们拥有的前所未有的创作环境,就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环节。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当代书法家队伍的数量和质量,达到了历史的最高水平,自然是中国文化蓬勃发展的有力证明,也是向世界传播中国书法的重要力量。

  书法作品是艺术作品,而艺术作品首先要关注“人”的问题。人们讲文学是人学,书法何尝不是人学。回眸书法史,那些以不同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光辉灿烂的书法作品,都会看到“人”的存在,因此,我们常说,优秀的书法作品一定蕴含着书法家的生命温度、思想深度、人格力度,由文辞与笔墨合成的视觉对象,是对观者与读者最真挚的人生提醒和美的暗示。这既是民族性的,也是世界性的。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古人所讲的两段话,也是当代书法家的理想追求和当代书法作品的审美核心。于此,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文艺作品要有济世情怀,艺术家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向往,因此,当代书法家不仅要走出“象牙之塔”,还要有为国家、为人民奋不顾身的社会理想。为时代明德、为时代立传、为时代画像。这也是我们要向世界传播的当代中国书法的精神风尚。

  遗憾的是,当代一些书法家缺少这种常识,从自以为是,到哗众取宠,演绎了一场场背离艺术规律的闹剧。比如,放弃文辞题旨与笔墨融通的书法创作形态,进入以自我为中心的表演,用夸张的动作,怪异的墨象,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另外,打着“创新”和“探索”旗号,走在极端个人化的羊肠小道上,改变传统书法的用笔规律和书写特点,甚至挑战传统书法审美的词章之美,以极端手段拆解汉字结构,以复杂心理,写出一串东倒西歪、不能识别的汉字,并以此表明自己的“独特”和“创新”。继此,书写的文字,历史性地成了可有可无的符号,而肤浅的肢体语言和娱乐效果的营造,被抬到了新的高度。书法家似乎可以不读书了,水平的高低是粉丝多少的体现,是打赏、带货收入的证明。这些把“网红”视为理想的书法家,一天比一天明星化,力求把自己的“文化资本”尽快转化成“商业资本”。其实,这种小儿科式的“探索”与“创新”是经不起推敲的,只要我们具有对传统文化和书法艺术的常识性理解,就会识破这种娱乐化与商业化的表演目的。

  显然,这不是真正意义的书法,更不是我们要向世界传播的中国书法。对中国书法的价值判断,姜澄清先生讲得好:“中国人不仅将写字从实用昇华为艺术,用一支笔,在白纸上罗织气象万千的‘玄象’,这种创造,何其特殊!中国人在白纸黑字的书法作品前,流连忘返、津津乐道,这种趣味,又何其特殊!再没有任何一种艺术现象,能够如同书法这样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了。”

  关键词是“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中国书法的对外传播,就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其核心就是传播“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的书法,而不是被误解、被歪曲的书法。

  作者简介:张瑞田,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评论与文化传播委员会秘书长、教育部中国书法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著有艺术评论集、文化随笔集《砚边人文》《书坛尘嚣录》《文人墨色——近现代文人书法》《百札馆閒记》《且慢》等。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