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英伦漫话/看见彼此\江 恒

2025-10-16 05:02:1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艺术史上画家相互临摹与借鉴的现象十分常见,这种互动在促进艺术进步的同时,也记录了艺术家之间的爱恨情仇。

  以肖像画为例,和所有艺术流派一样,它也有自己的一系列子流派,除了通常意义上的单人模特儿、自画像、双人肖像、集体肖像等等,还包括一个独特的类型——画家本身成为另一位画家作品的主题。实际上,这种做法有着悠久的传统,比如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拉斐尔,在其人群场景的杰作《雅典学院》之中,就描绘了达文西(又译: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的肖像,并且他还单独为达文西绘画了一幅侧面肖像,展现了他那标志性的鬈发和胡须。巴洛克时代的画家鲁本斯,也为自己好友兼合作者的画家勃鲁盖尔绘制了多幅肖像,记录了他戴黑帽、持画笔的形象。到了近现代,梵高曾为亦师亦友的高更描绘了肖像《吸烟的高更》,以及弗里达.卡罗在多幅自画像中加入了同为画家的丈夫迭戈.里维拉的形象等等。

  吸引画家描绘其他画家的因素多种多样。从画家本身来说,在职业生涯初期,往往是距离和成本因素起着重要作用。比如,作为艺术系同学或同行来说,大家可谓近在咫尺,容易互相提供帮助,有时更会自愿充当对方的模特儿。到了职业高峰时期,同辈艺术家之间又常常是惺惺相惜,彼此产生欣赏和敬意,无疑增强了画下对方的意愿,如果两位画家成了好友,那么这种绘画冲动会加倍体现在画布之上。

  以当代英国画家香朵.约菲和伊丝贝.米雅诗歌为例,她们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格拉斯哥艺术学院相识,从那时起两人就一起绘画并且建立起深厚的友谊,不仅比邻而居,还共同经历了人生的里程碑,例如在同一时期生儿育女等。在两人作品中,描绘彼此及其家人的主题占据了相当比例,其中前者的《工作室》和后者的《两位画家》作为代表作品,透过对人物生活细节和身体姿态等临摹,生动地反映了她们对艺术的专注和真挚的友谊。

  当然艺术家的世界并非总是如此和谐,英国画坛也有不少“相爱相杀”的范例。其中就包括生活于十八世纪、竞争了一辈子的雷诺兹和庚斯博罗,两人作为齐名的人物肖像画大师,并均被聘为皇家画师,虽为竞争对手,却彼此借鉴。然而,两人性格上的差异,导致艺术风格大相径庭。前者是古典主义和学院派的拥趸,追求理想、简洁和庄严的艺术效果,不赞同对于细节部分的过度装饰,认为会有损作品的崇高感。但出身自由派画家的后者,却是抵制学院派陈规教条的代表,他注重探索人物不拘形式的神情和体态,塑造真实生动的人物形象,并创立了英国式的洛可可肖像画新风格。

  以二人为当时英国著名悲剧女演员萨拉.西登斯夫人画的肖像为例,雷诺兹的创作以庄重的褐色调为主,构图精致气魄宏大,符合他一贯的理想化人物形象塑造。庚斯博罗的作品则采用侧身坐姿,色彩丰富,笔触轻松,勾勒出生气勃勃的人物特征。用傅雷的话说,前者是心中有画,故极尽铺张以作画;后者心中无画,故以无邪态度表白心魂,可谓一语道破天机。

  另一对有如“一生之敌”的是风景画家透纳和康斯太勃尔。两人很早就认识,却很少说话,但只要彼此的作品聚在一起,就会是一番波涛汹涌的暗斗。例如双方在沙龙展上曾公开较劲,康斯太勃尔的《滑铁卢桥的落成》画面色彩斑斓,透纳的《海景》比较单调地模仿光线处理,但海上的红色浮标却令构图鲜活起来。康斯太勃尔曾抱怨:“透纳在我的画旁展出作品,就像闪电劈向宁静的田野。”如今这两幅画还是按照最初的方式被挂在英国泰特美术馆中。

  上世纪的卢西安.弗洛伊德和弗朗西斯.培根也是亦敌亦友的画家。他们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在伦敦相遇后便一见如故,几十年来几乎每天分享创作灵感,为彼此画像,意见相左时还会争个面红耳赤,碰撞出无数光彩夺目的火花,可友谊敌不过分歧,两人在八十年代中分道扬镳。培根的友人在回忆录中写道,两位画家虽有恩怨纠葛,但双方内心是互相仰慕的。正如培根为弗洛伊德所画的《卢西安.弗洛伊德肖像习作》,见证了两位艺术巨匠之间深厚而复杂的友谊与艺术对话,也为这段激扬澎湃的人生留下不朽的注脚。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