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如是我见/从《西游记》到《小妖怪》的文创“换魂术”\张誉允

2025-10-20 05:02:0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浪浪山小妖怪》剧照。

  我们总以为《西游记》早已被“玩烂”了:从黑白默片到3A电玩,从“齐天大圣”到“天命人”,神佛轮番登场,取经套路却始终如一。直到《浪浪山小妖怪》(下称:《小妖怪》)上映,观众才恍然发现──原来经典还能有别的打开方式。这部电影没有让熟悉的师徒四人粉墨登场,而是让那些被孙悟空打飞的小妖,组团去取经。这一转身,看似恶搞,实则是一场深思熟虑的“灵魂置换”──外壳仍是《西游记》,灵魂却换成了打工人。这正是当下文创IP的真正课题:如何让古老的文化基因,重新与现代人的感受对接,使经典学会“换魂”。

  经典IP的再生,固然有技术的加持,但核心还在于传统思维的转换。不可否认,多数作品仍停留在翻拍或符号再利用的层面──打打金箍棒、叫叫“俺老孙来也”,观众一笑,票房就算有交代。然而,过去五年,出现了另一种趋势:那些叫好又叫座的文创作品,往往不是简单袭用传统IP的表壳,而是能在其中找到新的思想支点与时代语言。从《封神三部曲》到《哪咤》系列电影,从《黑神话:悟空》到《戏台》,这些作品并非全新创作,而是一次次的意念再演绎。真正高明的创意,不在“重拍”,而在“重构”。像《小妖怪》这样的作品,已经改变了整个叙事结构与价值重心。以往的神话讲“顺天承命”,如今的故事讲“自定命运”;以前的英雄是天选之人,如今的英雄是自我认同。因此,新的思考模式脱颖而出:不是“继承”经典,而是“对话”经典;不是“复刻”神话,而是“重启”神话。对文化创意而言,这些更新方式只是诸多策略之一,但却显示出最具活力的一条路径:经典文本不再是不可侵犯的圣殿,新文本的成功,在于能否从不同的角度,唤醒观众的文化记忆与情感共振。

  好的IP从来不是一次性的爆款,而是能不断再生的文化种子,唯有持续分化更新,才能维持生命的延续;当它停滞不前,衰亡便至。《小妖怪》对平凡命题的书写是让四小妖怪接棒“天命男团”师徒四人,重新诠释何谓“成己之路”。两者都说明,文创的其中一个核心,就是能否让经典不断繁衍新的思想支点。这些支点不再只是文化怀旧,而是新的价值辩证。

  若说经典IP的再生提供了文化的续命,《小妖怪》更进一步将其推向哲学层面的思索。中国远古神话多半从神祇的高度讲述世界的秩序:盘古开天、女娲补天、神农尝百草、伏羲画八卦、大禹治洪水,因为神话的任务,是建立秩序。而现在的文创IP,越来越倾向“落地”出发:在秩序之外,从凡人视角重新审视个体生命的意义。这不仅仅是文化宝库再利用,更是一种思想的更新:它将原本的“封神”叙事,转化为“成己”的探问,把宏大的神话精神,转换成具人间温度的哲学趣味。电影里,小妖们最终没有抵达西天,只留下了为民除害的传说;撤去了成圣、封神、永生这些荣耀,让“向死而生”的行动本身,直接成为意义的来源。小猪妖说:“山的后面是什么,你不用告诉我,我要自己去一趟,是什么我都会甘心。”这份清醒的认知,让传统神话重获灵魂,使文创作品不仅仅是视觉娱乐,甚至上升到了思想对话。

  所谓“换魂”,并不是旧瓶装新酒,而是让故事在当今的社会情境中重新呼吸。当IP成为文创产业的关键字,门外汉以为它只是可贩售的故事;其实,真正的创新在于意义的转换──当“修成正果”变为“活成自己”,当“天命英雄”让位于“自我定义”,新的文本便成为文明意识的延展。富有意蕴的文化IP,还需立足于能被时代重新理解的共鸣感,在熟悉的符号中寻回意义,在古老的传说里重塑自我。当观众在小妖的故事里照见自己,《西游记》的灵魂,就完成了当代的又一次转生。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