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蟹粉小笼包。\作者供图
中国人吃蟹的历史悠久,最早见在先秦的典籍中称之为“蟹”,从此这类坚硬甲壳的生物有了至今仍沿用的名称。蟹为什么叫做“蟹”,因为蟹这种硬壳动物,是要靠脱壳换壳才能继续长大。清代袁景澜在《吴郡岁华纪丽》中云“蟹者,解也,岁必一解其壳”;清代屈大均在《广东新语.蟹》中云:“蟹一月一解,自十八以后月黑,蟹乘暗出而取食,食至初二三而肥,肥则壳解”,据说就是蟹的名字来源。
中国的蟹有上千品种,其中的稻蟹是一个常见的类别,湖蟹、河蟹、大闸蟹即中华绒螯蟹,皆是中国原生的稻蟹品种,亦是世界上独有的蟹种,在我国分布最广,是产量最多、最受欢迎的蟹品种,自古江南文人雅士为吃稻蟹的美味,留下不少诗词描述。
古代稻蟹栖息于湖边的稻田,即“食稻之蟹”,历史上稻蟹曾毁稻成灾,据《国语.越语下》所记载,公元前四八三年,即越王被吴王释放回国第七年,这年“稻蟹不遗种”,吴国的稻谷被蟹吃到精光,连稻种也不留,是我国最早有记载的一次严重蟹灾。后来,蟹农筑起长长的网闸把湖边的蟹田围起来,并投放小鱼虾饲料,蟹便不再爬到稻田里作恶,民间称为大闸蟹,而不再叫作稻蟹。
每年秋天,是吃大闸蟹的季节,人们吃大闸蟹讲究农历九月的雌蟹肥,而十月的雄蟹壮,此乃出自清代诗人孙晋灏的《食蟹》,诗云:“九雌十雄语可谱,从此乐得深杯衔”,从此“九雌十雄”流传至今。
江浙菜馆都会推出一些大闸蟹的菜式,其中很受欢迎的是蟹粉小笼包。蟹粉亦即蟹肉加蟹黄,把蟹粉加在猪肉馅料中,再用老鸡和猪皮熬汤做成冻粒,做成灌汤的包子馅。小笼包和汤包的馅和皮基本上相同,只是汤包要比小笼包大,每客的分量是一个汤包,而且小笼包内包的是肉汁蟹,汤包内包的就是汤,比小笼包的汁多很多。在江苏、浙江和上海等地有不少专卖汤包的食肆,有些店会随包附上一条吸管,吃汤包的时候要“一窗、二吸、三吃光”,首先用筷子在包子上开个口,放入吸管喝汤,然后才吃包子的皮和馅,否则一口咬下去,汤包里的热汤爆出飞溅,会弄得十分狼狈或被烫伤。
蟛蜞是蟹的一种,它是生长在河道及海边滩涂污泥的小蟹,个头不会长大,我国华东至华南沿海都有分布。西晋惠帝时的太傅丞崔豹,撰写的《古今注》三卷,其中“鱼虫第五”云:“蟛蜞,小蟹,生海边泥中,食土,一名长卿。”以西汉著名辞赋散文大家司马相如(字长卿)作相比,民间寓意蟛蜞两螯看似文人行拱手作揖,另一说法是称赞司马相如的文章横行一世。从此之后,“蟛蜞”一名被广泛沿用,但至今福建沿海仍有称蟛蜞为“长卿”。
福建人把蟛蜞磨烂成酱,加入红糟、黄酒和盐,制成蟛蜞酱,是传统的增鲜蘸料。广东人把雌性蟛蜞的卵子制成一种特别的食材,叫做礼云子,味道鲜美,由于产量很少,价格不菲。礼云子每年清明前后当造,香港的陆羽茶室,曾制作礼云子粉果和烧卖;中环镛记的名菜礼云子蒸蛋清;凯悦酒店沙田18中菜供应的是礼云子鳕鱼粒炒饭,都很受欢迎。
近年大湾区的粤菜流行吃“虾喇”,也有人写作“虾辣”,此物并非虾或虾籽,味道也不辣。虾喇是一种比蟛蜞更细小的微细螃蟹,天然野生于河道岸边草丛,渔民以极细孔的网捞捕,产量很少,所以很珍贵,当地人通常用来煎蛋饼,也有发酵后加薑葱炒成酱来伴饭,味道很鲜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