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假期,我没有打卡景点,没有拍美照,没有体验人挤人的热闹,也没有被堵在高速路上。因为我整个假期都窝在家里,没有出门。
这在以前是完全无法想像的事情。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平日生活工作繁忙,徘徊在家和单位之间,困囿于世事琐碎之中,不得脱身。难得放假,当然要甩开这一切,马不停蹄地出门,去游览祖国的名山大川,体验不同城市的风土人情,仿佛只有走在路上,才算不辜负时光。
随着年龄增长,我慢慢发觉原本让人身心放松的旅行,于我而言变成了一种劳累,有一种疲于奔命的感觉。身体吃不消是一方面,心里也对紧凑的日程安排产生了排斥。就像去年,我跟着人潮挤上高铁,为了打卡网红景点早起晚归,最后拖着一身疲惫回家,还要强撑着修图发朋友圈。待收假开工,用了好几天的时间才恢复元气。
于是今年我做出了调整。放假前一天,我买了爱吃的水果和零食,趁着天气晴好,把沙发上的毯子晒透,散发出暖洋洋的阳光的味道。放假第一天,我没有设闹钟,醒来时阳光刚好透过窗帘缝隙照在地板上,没有催促的消息,也没有待办的行程。我慢悠悠地煮了碗麵,窝在沙发里看了部老电影,看到好笑处自己笑出声,看到煽情处就抽张纸巾擦眼泪,不用在意旁人的眼光,舒服又自在。
下午,我翻出好久没碰的拼图,摊在客厅的地板上和孩子一起拼。阳光慢慢移动,我就跟着阳光的轨迹挪位置,一片一片地把零散的图案拼起来。其间朋友打来电话,问我有没有出去玩,我说没有,在家拼拼图呢。她笑着说“你倒会享受”,随后发来自己在厨房里做麵点的视频。原来,她也没有出门旅游。
其实我不是不想看世界,只是终于明白,假期的意义不是“去过多少地方”,而是“是否真的放松下来”。那些所谓的“假期标配”,像一个个任务,推着我往前跑,却忘了问自己到底想不想要。假期不是用来“完成打卡”的,也不是用来“证明自己过得好”的。它应该是一段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如果你喜欢四处行走,享受在路上的感觉,那么你就去追寻你的快乐。如果你更愿意待在家里,那么就不必被任何东西裹挟,允许自己发呆、允许自己“浪费”,允许我们按照自己的节奏生活。最好的假期,不是去看远方的风景,而是找回和自己相处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