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如是我见/历史记忆的情感接力\张靖苒

2025-10-22 05:02:2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当人们谈及历史时,常常会引用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的观点:“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这句话提醒我们,历史叙事往往是从“现在”出发去关注“过去”,总是面向当前的兴趣与实际关切。而从另一角度来看,它也揭示出对“过去”的理解受限于“现在”,唯有从当下生活的体验出发,才能够理解历史。这两层含义互为表里,揭示出何为具有生命力的“真历史”。从这个角度出发,便能理解《里斯本丸沉没》的价值与意义。

  一九四二年九月,一千八百一十六名英军战俘在香港沦陷后登上“里斯本丸”,被押往日本做苦工。然而,由于船只没有任何战俘标识,赴日途中遭美国“鲈鱼号”潜艇击沉,八百余人丧生沉船。托尼.班纳姆在书中记录下这场海难,关注每位战俘及上千个家庭的命运轨迹。二○二四年,同名影片将“里斯本丸”的故事带给中国乃至全世界。

  正如班纳姆在引言中提到,是战俘后代对至亲下落的追问促成了这本书的诞生;方励也在访谈中表示,是情感的共振推动他决心制作这部影片。尽管二者的视角有所不同,但出发点却是一致的──源于具体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结,以及对生命的尊重。

  读完本书,我或许无法准确记住船上每个人的名字,但他们的故事却直击内心最柔软之处。日记、书信与回忆共同搭建起复杂而真实的情感世界:既有绝境中的挣扎、无助与绝望,也闪烁着对亲人的思念、求生之渴望与人性的微光。班纳姆记录下沉船后失踪者的姓名,简述他们的生平经历,笔触如同在回忆一位位故友。他们曾拥有各自不同的人生轨迹,原本平静幸福的生活却被战争无情打破。这些失踪者是谁?他们或许就是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甚至可能是我们自己。当战争来临,普通人又有谁能真正置身事外?

  后记中每位幸存者及其后代的故事,宛如乐曲终章后萦绕不散的余音。罗恩.布鲁克斯回忆母亲一生的经历:战时随丈夫远离故土,辗转异乡,丈夫罹难后,她独自抚养两个幼子。巨大的悲伤与生活的艰辛最终压倒了她,让罗恩在中学时代又失去了母亲。他的叙述虽克制,却透出一种隐忍而真切的痛。每每读到此处,总在不经意间湿润眼眶。正如方励导演所言“活下来的人是最痛苦的”,战争创伤从不止于个人,更影响了无数家庭的命运。正因如此跨越时空的情感共振,“里斯本丸”的故事才至今仍令读者动容。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已有八十年,但在当今世界局部冲突与战争依旧不断。身处和平中的人们不应因战火看似遥远而漠然视之。每位读者亦是记忆的接力者,记住“里斯本丸”的故事,本身就意味着一种主动的承担。因为每个人当下的选择,都可能影响我们未来的境遇。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