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自由谈/“画到生时是熟时”\海 龙

2025-10-23 05:02:0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上面是郑板桥题画竹的一首诗。但细细想来,它似乎谈的又不仅仅是画竹。这首诗很有哲理,用来讨论画竹,著文,乃至人生,都有启发意义。

  郑板桥不仅是画家,而且是个通人和达人。他的通达之处在于他看透人生、爱读书、爱思考。他出身于读书人家,但幼时清寒。这让他从少年时就体悟了底层人生和世事艰难。他三岁时生母辞世,十四岁又失去了继母。郑板桥的童年在善良、勤劳和朴实的劳动妇女费氏的照顾和关怀下长大。如同保姆大堰河对诗人艾青一生产生的影响,劳动人民的质朴情感也成了郑板桥生活和感情上的支柱,成了他一生信仰的底色。

  郑板桥幼年努力读书争气,但却大器晚成。他的科举经历了三个皇朝,素以“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闻名,后在山东做过县令之类小官。郑板桥为政清明政绩显著,特别是关心下层百姓的生活。此期他写的一首小诗最能代表他为官的心声:“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性格真诚耿直不喜欢官场倾轧和黑暗,后辞官客居扬州卖画为生,挣清白钱,是“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他不仅诗书画俱佳,而且有独立人格和深刻的社会思考。他的成就不止于艺术,而且也在人生哲理思考和阐发上对后代有重大影响。

  郑板桥作品闻名于世的题材是画竹,竹代表着气节、谦虚、劲健和不畏严寒风霜雨雪长青常绿。古人崇尚竹子的这些个性成了郑板桥画竹的灵感。他早期临摹前人巨匠的名作,其后在竹林写生、居所养竹以观察阴晴雨露写出竹的精神。故前期郑板桥画竹讲究学习古人,画竹有的繁复,有的遵循古法程式化,同时渲染背景,以缤纷效果为佳。

  画到后来,郑板桥发现构图越简越难,越减越难。因为竹画讲究劲节及穿插,内容多时较易互相掩映烘托效果,但内容少时要求笔笔有出处有来路,最不藏拙,容易露怯;真正好的画竹题材作品要求清秀雅致而并非以多取胜。因此郑板桥不断创新不断删削,到了晚年,他的画竹作品做到了笔笔有来历、笔笔有交代的炉火纯青的境界。文首例举的这首诗就是他这种创作和总结的心得。

  虽然这首诗看上去讨论作画,但其实也可以被看成是郑板桥探讨人生哲理的总结。他的艺术创造总是善于广种薄取,辛苦劳作,从大量的劳动中提炼精华,弃冗取萃来达到最后卓然成为逸品的目的。

  除了作画,郑板桥也非常重视如何做人。“难得糊涂”“吃亏是福”是他的名言。但他决不做乡愿式的滥好人,在他的咏竹诗中表达了他的人格和个性:“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来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这句话看似矛盾,却蕴含他一生悟道的真理。画画犹如做人,冗累的杂务、复杂的人情世故、难处的世态炎凉,都是人生累赘。红尘似海,可以淹没天才。郑板桥要从这种种人生桎梏中逃出去走向自己的世界。这种“极简主义”不仅仅是断捨离,而是积极地去做人生选择。“留清瘦”留的就是一种风骨。

  “画到生时是熟时”则是一种哲学思考。如同“只缘身在此山中”,郑板桥深味熟能生巧但熟也能生油滑和怠惰,所以他画画时抱有敬畏,追求一种临场感和紧张感,如同“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等名句述说的真理一样,郑板桥的这首谈竹诗蕴含着他的人生思考,透露着熟与俗,方与圆,拙与巧的辩证关系。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