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时分,步出尖沙咀一间书店,晚风吹拂着一种油墨香与海水气息,扑面而来。星光大道的木质栈道在夕阳余光的映照之下,泛起温润光泽,宛如徐徐展开的胶片卷轴,向路人娓娓说起它的故事。
栈道上挤满了举着相机的人群,韩国女孩对着环形补光灯整理刘海,内地家庭架起三脚支架拍摄纪录影片,欧洲情侣举着全景相机缓缓旋转。反而一位穿着旗袍的奶奶,让我印象深刻,她举着手机视频通话,虽不见屏幕那端是谁,不过却能推测一二,对方颤声地说:“这就是我们当年拍婚纱照的地方啊。”
游客俯身触碰青铜手印,感受冰凉的触感从指尖蔓延至心窝,在记忆之中找寻过往的片段。吴宇森的掌纹里是否还藏着《英雄本色》的弹壳余温?张曼玉的指缝间可曾残留《花样年华》的旗袍暗香?凹陷的手印像时光的模具,将影史中璀璨绚烂的画面凝固。每个游客心中都有独属于自己的香港片段。
记忆拉回那个闷热的午后,父亲和他的相机到处拍摄。而我趴在栏杆上看浪花与阳光交汇出的波点银碎。“太热了,快走吧!”我埋怨着父亲,可他的兴致不受酷热天气影响。“我在等海鸥飞过……对,你就背靠着维多利亚港,将手托起。”可当他要按下快门的刹那,不是我的衣领被海风吹得鼓起,就是突然被不经意的旅行团旗杆遮挡。仅仅是为拍出“托起中银大厦”的借位照,他甘愿在滚烫的地砖上蹲了十多分钟。起身时衬衫已沾满斑驳的汗印,就像那几张不完美的照片,装载着他的岁月故事。
如今,星光大道上少女用手机合成旗袍照片,网红架起好几台设备直播,男孩举着“拍立得”相机、相纸缓缓吐露维港夜景。现代科技五花八门,人们都在用不同方式捕捉香港这个国际大都市最美丽的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