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七日谈(广东篇)/澳门与“双典一报”:中西文化对话的破冰之旅\梅 毅

2025-10-28 05:02:1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澳门大三巴牌坊是天主之母教堂(即圣保禄教堂)正面前壁的遗址。

  四百多年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让澳门这个位于中国南海之滨的小城成为了中国与世界对话的重要窗口,也是西方了解中国的起点。

  十六世纪中叶,当葡萄牙人踏上这片土地时,一场持续数百年的文化对话便拉开了序幕。这片仅三十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长期向西方开放的平台。在这里,不仅贸易的船只往来频繁,更为重要的是,思想、语言和知识的交流也在此生根发芽。从十六世纪的传教士到十九世纪的“双典一报”,澳门见证了一系列开创性的文化交流工具的诞生,它们不仅帮助东西方人们互相理解语言,更让两种文化得以深度对话。

  澳门之所以能够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渊源密不可分。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十六至十七世纪,澳门成为东西方国际贸易的重要中转港——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通过澳门运往世界各地,西方的白银、香料和工艺品也经澳门进入中国。

  随着贸易的繁荣,文化交流也随之展开。在东西方交流初期,语言障碍是最大的挑战。早期抵达澳门的传教士和商人不得不依靠简单的翻译词表和当地通事(翻译人员)进行沟通。这种状况严重限制了交流的深度和准确性。一五九四年,耶稣会士在澳门创办了圣保禄学院,这是远东第一所欧式高等学府,也是中国最早的汉语培训基地和最早的传教士汉学家的摇篮。它的创建源于耶稣会远东教务视察员范礼安的远见——他从实践中深刻感悟到,要进入人口众多、幅员广大的中国,必须先懂得汉语。

  圣保禄学院是一所规范有序的学府,其教学、考试、学位制均采用欧式高校模式,拥有藏书四千多册的图书馆和一个印刷所。学院的特色是以神学与汉语学习为主课,严格规定每个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学习汉语。它是清廷许可的唯一通向中国内地的中转站,规定凡是准备入华的传教士,必须先“赴广东澳门天主堂住二年馀……学习中国语言”。这使得澳门成为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前必经的关卡。据记载,从一五九四年成立到一八○七年关闭的二百一十四年间,圣保禄学院培养了一百零九名到中国内地传教的耶稣会教士,其中包括利玛窦、汤若望、金尼阁、庞迪我、熊三拔等一大批著名学者。他们不仅深入学习了汉语,还深入研究了中国的文化和经典,成为世界上最早的一批西方汉学家和精通汉语的专业人才。他们在中国内地宣传教义的同时,也将中国文化介绍到西方,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当历史进入十九世纪,一位英国传教士的到来,进一步深化了中西语言交流的层次。英国传教士罗伯特.马礼逊是在澳门从事汉语学习和字典编纂的重要人物。一八○七年,二十五岁的马礼逊受伦敦传教会派遣前往中国。马礼逊坚持学习中文,不到三年就能说一口流利的中国官话和粤语。也是在这段艰难求学期间,他深刻认识到,语言交流是文化理解的基础,而没有字典,语言交流就无从谈起。一八○九年,马礼逊因其中文能力被英国东印度公司聘为中文译员,这为他提供了稳定的经济来源,也让他有更多机会深入研究中文字典的编纂工作。一八一五年,马礼逊编纂的《华英字典》第一卷出版;到一八二三年,整部字典全部出版完成,这时已经是马礼逊到广州府的第十六个年头。

  《华英字典》是中国第一部英汉字典,一共六大本,四千五百九十五页。但它不仅仅是一部字典,马礼逊在这部字典中,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政治、宗教及习俗等,作了全方位的介绍,使它成为一部关于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在解释“一”字时,马礼逊顺便介绍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家思想。这部字典还是白话文之先导,创造了“铅笔”“批评”“消化”“交换”“审判”“自然”“必要”“演习”“半径”等大量汉语新词,丰富了汉语表达能力。这部字典也是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重要读本。传教士裨治文在《中国丛报》上提到,林则徐曾专门索要一本马礼逊编的字典的完整本。

  与此同时,另一位重要的文化桥梁人物也在澳门活跃着,他就是葡萄牙遣使会传教士江沙维。这位被称为“公神甫”的学者,在一八一四年到达澳门,原计划前往北京,但因故滞留澳门,在圣若瑟修院从事教学工作。在澳门期间,他深深意识到中葡语言交流的障碍,于是投身于汉语研究和词典编纂工作。一八二九年,江沙维在澳门出版了《汉字文法》,这是一部系统介绍汉语语法的著作。

  在此基础上,江沙维于一八三一年出版了《葡华字典》,一八三三年又出版了《华葡字典》。这两部字典的诞生,标志着中葡语言交流进入了系统化、规范化的新阶段。此后,他还出版了《拉丁语大字典》和《拉汉大字典》等作品。他的一些著作在一八七六年至一八七八年间被翻译成法文,影响了欧洲的汉学研究。江沙维的著作有一个鲜明特点:汉语口语和书面语兼顾,注重实用性。他的作品不仅帮助西方人学习汉语,也推动了中国语言研究的系统化。他的《拉汉大字典》在一九二二年还被重印,称为《中华辣丁合璧字典》,可见其学术价值的持久性。

  在中国近代报业史上,澳门同样创造了第一。一八二二年,中国境内第一份近代外文报纸《蜜蜂华报》在澳门诞生。这份葡文周刊的出现,标志着澳门在中西信息交流史上又一项开创性贡献。这份报纸的诞生,与葡萄牙国内的政治斗争密切相关。当时,葡萄牙立宪派与保守派的权力斗争,延伸到了澳门这个海外殖民地。一八二二年八月,立宪派领袖巴波沙当选澳门议事会主席后,驱逐了保守派首领,并与同属立宪派的葡萄牙医生阿美达联手创办了《蜜蜂华报》。报纸取名“蜜蜂”,意在借用蜜蜂螫人的特性,来对辖区内的保守派进行斗争。

  然而,《蜜蜂华报》的生存期并不长。一八二三年九月,葡萄牙保守派政变成功,新政权指责《蜜蜂华报》存在言论问题,但该报并没有立即停刊,直到一八二四年一月,由保守派创办的《澳门报》正式发行,《蜜蜂华报》才正式停刊。尽管《蜜蜂华报》仅出版了六十七期,只存活了一年零三个月,但它作为中国新闻史上一个里程碑似的亮点,其地位不可撼动。

  从《蜜蜂华报》的创刊,到《葡华字典》、《华英字典》的编纂,这些在澳门诞生的语言文化里程碑,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对人类文明交流的启示。它们告诉我们,理解和尊重是打破文化隔阂的关键,而语言则是实现这一理解的重要工具。澳门这座小城,以其四百多年的文化融合经验,向世界展示了不同文明和谐共处的可能性。在当今世界面临各种文化冲突和误解的背景下,澳门的历史经验显得尤为珍贵。它提醒我们,开放包容、互学互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