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黛西札记/秋雨入乐\李 梦

2025-10-30 05:02:0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柏林爱乐弦乐四重奏演出后谢幕。\作者供图

  上周休假,和家人在上海小游几天。浏览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演出讯息,见到柏林爱乐弦乐四重奏来沪演出,曲目中有我喜欢的《巴伯柔板》,便迫不及待买票入场欣赏。

  上周四晚的这场音乐会,是本年度上海国际艺术节的音乐演出之一。本以为室乐演出与交响乐和歌剧相比受众较少,没想当晚入座率十分理想,且观众音乐素养颇高,乐章中间未有突兀的鼓掌不说,一曲终了,往往等到尾音延展一会,再送上掌声与喝彩。四位乐手似也欣喜于遇见知音,在极其考验体力的舒伯特弦乐四重奏《死与少女》之后,又加演了两首。最末一首小品小巧欢愉,宛若餐后甜点,是送给中国乐迷的暖心礼物。

  整场音乐会围绕“纪念”主题展开,情绪起落折转,引人入胜。开篇莫扎特《D大调嬉游曲》妙趣鲜活,是作曲家少年时代的作品,旋律行进之间满是跳跃的、青春的朝气。接着,曲风一转,来到巴伯用慢板弦乐营造的氤氲气氛中。此曲为美国作曲家巴伯在意大利度假时所写,心境安閒,且身边有爱人相伴,却不知为何弥散忧郁寥落的意味。小提琴、中提琴与大提琴合力营造的声调,如化不开的浓雾,如沥沥淅淅的秋雨,直将人曳入一重又一重的伤感中,久久难以平息。

  柔板之后,四位音乐家未有停留,即带领现场观众步入孟德尔逊为纪念姊姊范妮而写的《第六弦乐四重奏》。这是作曲家在哀痛中的作品,一改往日旋律的甜美欢愉,情绪激昂、张力十足。台上四人配合默契,尤其中提琴手莱弗兰德揉弦功夫了得,与大提琴的互动缱绻生姿,将旋律中对于生命的诘问诠释得恰到好处,哀而不伤。

  下半场的重头戏是舒伯特极具知名度的一首弦乐四重奏《死与少女》,同样关乎生与死的追问,亦不乏光暗之间的纠葛。两位小提琴手互换位置,由卓齐领衔此曲。卓齐与贝格两把小提琴一唱一和,大提琴手赫施今年刚满三十岁,曲风却也沉稳,不输三位前辈。这部四乐章的作品需时四十分钟,对于乐手们的体力与情绪的控制力都是不小的挑战。第二乐章呈示死神与少女对话的主题,并在此后的乐章中重复变形出现,纤弱与强横之间的对照不断铺排,直至最末乐章的高潮。柏林爱乐四重奏仍是古典而优雅的,但如能将旋律中的生猛与情绪的起落更直接地抵在观众眼前,或更让人念念难忘。

  音乐会场刊较简,并无篇幅介绍演出曲目背景和风格等,对于不熟悉古典音乐的初入门者而言,或为一处小遗憾。建议主办方日后可考虑场刊中详介曲目,以达音乐普及之效。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