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旋转舞台/恶极苦极美极──观新编昆曲《六道图》(上)\徐 成

2025-10-30 05:02:0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晚唐博物学家段成式在其笔记小说集《酉阳杂俎》卷六《寺塔记下》中讲到长安宣阳坊静域寺时,有以下文字:“院门里面南壁,皇甫轸画鬼神及雕形,势若脱。轸与吴道玄同时,吴以其艺逼己,募人杀之。”段成式生年有疑,但他出生时吴道子至少已去世几十年,鉴于唐朝的信息传递和保存效率,我想他这段稗官野史式的记载大有八卦之嫌疑,而无史实之佐证。正是因为这么一条道听途说的传闻,吴道子就背上了因妒才而买凶杀人的恶名。站在吴道子的角度,这绝对是无妄之灾,但看了罗周编剧的《六道图》后,作为观众,我想这条记载至少激发创作者虚构出了这么一齣惊心动魄的艺术家心路历程大戏,这市井八卦也就上升到了启发创作的高度上。

  史无记载吴道子有《六道图》,其名作《地狱变相》亦绘于长安景云寺,而非慈恩寺。罗周的《六道图》本质上是借吴道子之名,讨论艺术家创作时的内心煎熬,剧情可以说纯然是虚构的,史实只是依托,并不是剧本的重点。此吴道子是众多艺术家的缩影,而非历史上的吴道子本人,我认为这正是剧本的精妙之处。剧中吴道子的恩师卢罂公更无从考证,这是一个完全虚构的工具型人物。

  艺术创作是创作者自己与自己的战斗,阻碍创作推进的往往是自己的认知与灵感限制,这种处于停滞状态的痛苦是每一个艺术创作者都经历过的。明明心中有一团火却不知如何释放出来,或者是不知道应该以什么样的形式表达出来,瓶颈期的痛苦有时候真如在地狱中受煎熬般难受。

  绘画与文学创作有相通之处,创作者以己之所见来辅助所想,但创作未见之物时,该如何去体验和虚构是一个难题。剧中取“地狱”为命题,令吴道子陷入灵感阻滞不前的境地,又设置卢罂公提及年轻画师后来者居上的细节,激发出吴道子人性中的恶,从而将艺术创作的挣扎进一步推广至人性善恶边界的模糊性讨论,让剧本立意更上一层楼。

  据说创造吴道子这个人物时,导演石小梅也一度陷入停滞,觉得自己无法把握住人物的心理动态,而这种创作的痛苦反而令她共情了吴道子,也令人物塑造进入了状态。剧里剧外相映照,也算一段捏戏的佳话了。

  其实,《六道图》中也有艺术与商业的冲突,我们需要把商业理解为生存的必须,而非简单的盈利目标。皇帝是艺术赞助人一般的存在,当然这不仅涉及到金钱,还有不可违抗的无限权力压顶,对艺术家的创作自然会产生极大的无形压力。在这种压力逼迫下,艺术家内心的挣扎和扭曲自然是其他压力下难以企及的。正是在这样的无解压力逼迫下,吴道子因老师提及有才的年轻画师(剧中无名)而心生嫉妒,任由老师饮下毒酒的选择才具有更强的合理性。作为了解自己学生的老师,卢罂公口中所言的年轻画家可能根本不存在,他只是想通过这一激将法,让吴道子跨出亲历地狱获得灵感的冒险一步。这是艺术家之间的惺惺相惜,与常人不可言。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