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周写的剧我看过的不多,《春江花月夜》从历史叙述的空白中获得灵感,讲了个动人的故事,也符合昆剧的传统美学,我觉得本子不错。但去年看的新编《浣纱记》只抛出了问题却没有解决问题,而且掺杂了太多当代创作者的个人思考,并不符合历史背景和人物特点,令人遗憾。
这次的《六道图》是我第三次看罗周的昆剧作品,可以说是三部我看过的剧作中最佳者。虽然此剧主题全然不传统,但剧情和人物塑造对昆曲传统范式的尊重和维护步步细心,在不破坏昆曲传统美学的前提下,拓展了昆曲的戏剧张力和主题的多样性。全剧唱词总体古雅合格律,曲词属于新编剧里的佳作。
但我要鸡蛋里挑骨头,我认为吴道子完成《六道图》后跪伏于地,全剧就该完结了,后续卢罂公返场与之相谈的段落颇无必要。留白可令余韵悠长,也让观众有回味的空间,返场一个尾声把话都说满了,反而削减了此剧的张力。
作为只有两个角色、时长仅一小时的小剧场昆剧,两位主演都不辱使命地完成了人物塑造,让这个剧本的呈现达到了相当高的完整度。虽然本次来港演出的不是石小梅本人,而是其爱徒施夏明,但施夏明并非简单覆製石小梅对人物的塑造,他在传承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理解,他塑造的吴道子信念感极强,令人动容。尤其吴道子疯魔后的内心独白戏,因为没有唱段,全是念白,表演难度极高,但施夏明完全带动了观众的情绪,无一冗余之眼神身段,每个细节都饱满有力。当然我认为这一段落可加入曲牌一支,而非全然用念白表现。
虽然施夏明的演出视频没少看,现场演出还是首观,而且在如此小的茶馆剧场中近距离地欣赏他的演出,更将细节观足。我将施夏明每个字的腔格吐字都听得清清楚楚,每一个眼神都望得真真切切,更觉出他本次演出的水平之高。
除了对人物心理活动与情绪变化的准确把握外,施夏明对字韵的严格把握是中生代戏工中少见的。当天演出中,他吐字归韵都很细致,嘴型无一字松懈,尖团清晰准确,字韵讲究,这以前是昆曲演员的基本功,如今却是少见的专业了。虽然开场时,他漏了一句念白,但他迅速调整念白节奏,观众若不看字幕,丝毫不会察觉。以前总觉得他高音比较尖,这次也不觉了,甚至一些高音正是要够有穿透力才能压制唢呐和激烈的鼓板,也更能表现吴道子心理崩溃后的情绪爆发。
李政成是扬剧名家,此次跨界昆曲表现得不错,但若按昆曲的要求而言,字韵上确有可改进之空间。但在人物塑造上其作为前辈甘为绿叶,把施夏明的吴道子衬托得闪亮动人,这不也正是前辈艺术家托举年轻艺术家的真实写照吗?
当然,我们仍不可因为一些优秀的新编昆剧而对新编剧有过多的幻想。昆曲这样的戏曲活化石,核心仍在整理和传承,为创新而荒废传承是本末倒置之举。而没有充分的传承也无创新的基础,昆剧新剧本的创作也是不历地狱而难得真章的。
纵观戏曲编剧界,罗周是创作能力较为突出的,而且她对于昆曲艺术形式的把握也较为准确。文艺创作若不经过恶极苦极,如何能至美极的境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