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七日谈(北京篇)/一个粉丝与偶像同框的展览\吴洪亮

2025-11-06 05:02:2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三家门下转轮来─齐白石与徐渭、八大山人、吴昌硕”展览正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举行。

  有人说北京画院是个“保守”的艺术机构。的确,我们保的、守的希望是中华文化与艺术中那些具有基因性的好东西。故而,北京画院的标识来自齐白石的一方印章:大匠之门,凸现出对前人的敬意。今年恰逢北京画院美术馆二十年,我们试图用一场展览来回应这“保守”二字。

  齐白石,中国家喻户晓的艺术家。他人生中最后一个荣誉就是北京画院的首任名誉院长。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齐白石去世后,有两千馀件齐白石的作品及文献逐步入藏北京画院。这二十年来,北京画院以齐白石为中心,进行了二十世纪中国六十多位美术大家的研究与展览,而在国内外举办的齐白石展览及活动就有四十馀场。在这个特殊的节点上,我们要举办什么样的展览呢?经过大家的反复讨论与推演,白石老人的一首诗浮现而出。“青藤雪个远凡胎,老缶衰年别有才。我欲九原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这里的“青藤”“雪个”“老缶”,指的是明朝的徐渭、清初的八大山人、民国初年的吴昌硕,这三位在中国美术史上独树一帜,剑走偏锋的艺术家正是白石老人所崇拜的前辈大师。他反复题写此诗,为了表达自己的心悸,不仅甘愿为“走狗”,更要“三家门下转轮来”。而最后这一句也就成了本次展览的主题。除去敬意,更似白石老人的性格,富含着幽默因子,还流露出白石老人心底深处的窃喜。因为这场“粉丝与偶像同框的展览”,让齐白石跨越时空,以作品与前辈大师相聚了。

  此展在时间上更具非凡意味。我在展览前言中特意提到“去年齐白石刚过了一百六十岁,吴昌硕刚过了一百八十岁的生日,明年将迎来八大山人诞辰四百年,徐渭诞辰五百零五年的大日子。”“在这个可供回味的时刻,将齐白石与三位前辈的并峙……不真要论什么输赢,而试图强调一个群体趣味的能量与相互的关联。他们四位的艺术曾是一条非主流的风格线,但随着现代意识、新的认知与其的合流而愈发受到关注。加之各种时代与社会因素的搅动,此展所能引发的学术话题、艺坛逸事自然也就愈发丰富起来。故而,这将是一个可资生长的展览。”我也没想到这个“可资生长”,如一语中的的预言,给我们带来诸多惊喜。一个没有开幕式的展览,从第一天就开启了排队模式,欣喜之余,也复盘出不少亮点。

  譬如,此展作品来自十五家艺术机构的七十馀件(套)藏品,甚至不乏多件国家一级文物,虽不算大展,但行内人定会知晓,这样一场展览从策划到筹展的难度。尤其是徐渭、八大山人的作品存世量本身就不多,而且藏在国内外多家博物馆、美术馆,想在同一时间段,同一空间中见到这些名作本身就非常不易,更何况我们希望建构具有一定学术价值及公众感兴趣的内容,尤其是作品之间的多重比较与互应。如齐白石临仿八大山人的作品,吴昌硕临仿徐渭的作品,本身就相对较少。比如同一题材:梅花,这四家各自是如何绘制的?再如八大山人画的鹿,有侧身与仰首的不同形态,有一件作品画一只的,也有两只合在一幅之中的,甚至有吴昌硕临摹八大山人的,当这些画作同时出现,PK的不仅是观众开始“找不同”,更是艺术家对同一题材深层理解后的独特表达。以研究为基础,展览还呈现了曾经淹没于时光中的“故实”。像齐白石曾经拜观过现藏于南京博物院徐渭的《杂花图卷》,甚至在作品上盖了两方“齐白石观”的朱文印章,意外的是竟然有一方盖倒了,有朋友戏称这是白石老人在以印章给徐渭磕了个头。还有一套齐白石作于八十多岁临摹自己一九二○年临习八大山人的册页,更为珍贵。一九二○年这套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而一九四五年这套名为《衰年泥爪》的册页,现藏于中国美术馆。《衰年泥爪》除去此前的八开,齐白石在旧作基础上增画了小鱼、草虫等,笔墨已然老辣,与前者的生涩相比,各有千秋、各美其美。展览中不仅有画作,还包含了诸多文献。如天津美术学院的创始人之一,画家、篆刻家李骆公,曾在日本留学时省吃俭用购买了一本《八大山人画谱》借予齐白石多日,白石老人爱不释手,归还时在其扉页上题写了“三家门下转轮来”这首诗,并留有齐白石书写的现场照片,的确弥足珍贵。今天的展览与公众的交流非常重要,于是特设了破解大写意花鸟画的“技术密码”环节。观众驻足展厅电子屏幕前,可聆听北京画院韩斌老师的讲解,了解何为积墨、泼墨、破墨,让专业的术语,化为大众可以感知的新常识。在传播的短视频中,我院的魏葵老师将徐渭、八大山人与蒙克、贾科梅蒂、波洛克的作品一并表述,让东西方艺术的平行线成为了思考的交叉点。我曾以“隔花人远天涯近”来比喻黄宾虹与齐白石,其实全世界的艺术也是一样,大师们的终极追求常常是一样的。  

  观众们对我们的用心,可谓心领神会,展览一经推出,北京画院美术馆就排起了长队,甚至有朋友从全国各地、世界各地专程来看。各大媒体的报道不必多说,甚至自媒体上也并不只是少男少女的拍照打卡(虽然我们也在展厅中暗藏打卡点),更多了小作文,还有颇具深度的作品解读、策展剖析。一个专业的研究展,化为破圈的话题。粉丝与偶像,大师与公众不止在展览中“同框”,心与心之间还可以因艺术而共情,同频共振起来。

  作者简介:吴洪亮,北京画院院长、中国美协理论与策展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北京美协副主席。二○○八年,吴洪亮参与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及公共艺术项目。二○二二年,担任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公共艺术全球征集项目的策划委员会主任。出版专著《一叶知秋》。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