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黛西札记/此中有真意\李 梦

2025-11-06 05:02:2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观者在展品前欣赏。\作者摄

  出差北京,忙里偷閒去中国美术馆看展。馆内大小展览十数个,既有馆藏书画精品,也有外地博物馆远道而来的典藏文物。流连其间,我对一场名为“此中”的当代艺术展情有独钟。

  “此中”顾名思义,来自陶渊明诗中一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再与展览副题“竹与园的互观”对照来看,便能见出策展的巧思:将传统文人对于竹境和园林的向往和“天人合一”的追索置于当代视觉语境中再探看,试图从空间与时间的交往与转置间,找寻形而上的灵犀一点。一重属于中国、直抵东方审美且能兼赏于域外的诗意与想像。

  展览分为“共生造境”“竹格新解”和“园语重构”三部分,以“竹”与“园林”为主要意象铺展开来。展品不限于水墨和油彩等绘画作品,而是延伸至雕塑、装置及多媒体等载体,形式多元。观者在三个展厅间穿行,亦宛若在旧时园林中游览,一步一景。

  “竹”常见于传统山水画及文人诗词中,在当下,既延续清高、虚心与坚韧之品格,又不乏新解:在顾黎明的《山水赋─竹喧》中,它是舞动的、热烈的;薛松的《竹石图》中,它是茂盛的、蓬勃的;而在毛冬华的《帘.竹》中,它隐身在竹帘之后,安静的,不动声色,宛若一首凝结的诗。当代艺术家画“竹”,不再固限于古时笔法与技巧,不再单纯将“竹”置于传统意境中观照,而是更开敞,赋予其更具个性的新意。对于参展艺术家而言,水墨、油彩、石甚至金属,材质与性格不同的物料皆可“画”竹,不断拓展此意象的边界,有急有缓,或虚或实。

  “竹”如是,“园”亦如此。有些“园林”在作品中,比如焦小健《云栖竹径》中的小径通幽,或是邱岸雄影像作品《豫园四景》中对于传统中式园林的生动呈示;另一些,则在创作者与观者的想像里,比如徐累的《霓石一散》以抽象造型营造奇幻又空灵的意境。“园”不仅仅是山水林木的层叠与组合,更指向一重背向世俗的情景与氛围,不汲汲、不刻意,浑然天成。由此说来,“竹”与“园”的互观,亦是“人”与“自然”的对望。

  步出展厅,神情一爽。本想前往文创商店寻些以此展览为主题的文创好物带回家,却所获寥寥,是为一处小遗憾。期待美术馆文创商店能与馆内展览多些互动,不也是另一重意义的、艺术与日常的“互观”?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