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如是我见/风暴过后是彩虹\陆小鹿

2025-11-06 05:02:2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舒淇当导演了。凭借自编自导的处女作《女孩》入围第八十二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不久前看到这个新闻,我立即去购票APP找到《女孩》条目,点了“想看”。这样,一旦影片上映,我将第一时间收到通知。

  吸引我去影院的,是“舒淇”与“导演”两个标签的叠加。舒淇是华人演员中我很喜欢的一位,她镜头下的故事会是什么模样?我感到好奇。

  看完《女孩》,用一个词来概括心情:心疼。这是一段关于青春的叙事,更是一场被亲情错位困住的挣扎。

  初中生林小丽的家,是座没有温度的“牢笼”。父亲整日酗酒不归,酒后还会对母亲家暴;母亲靠着做手工花、在理发店打零工撑起全家,却把偏爱都给了妹妹;只有林小丽,像个透明的背景板,每天行尸走肉般在学校与家之间往返,把所有情绪都藏在沉默里。

  影片的镜头与声音配合出色。父亲台词非常少,但看完电影你会对这个人物极其厌恶。他的形象是靠酗酒、飙摩托、打老婆这些动作语言完成的。林小丽即便被母亲抽耳光,也不嘶吼,压抑的情绪全埋在心底,通过一张没有笑容的脸来回应。而声音设计更让人毛孔紧张,每当摩托车的声音响起,林小丽就知道酗酒的父亲回来了,于是吓得立刻躲进衣柜,那阵引擎声,成了她青春里挥之不去的恐惧信号……

  影片叙事节奏缓慢,让我找回“从前慢”的怀旧美感。虽然故事背景设置在基隆,但我确定我看到了我的八○年代、九○年代。蓝色背带裙,格子衬衫粉红发卡,女孩的胆怯和不安……《女孩》让我看到,无论地域在哪,青春里的懵懂与小心翼翼,都是一样的底色。

  《女孩》引发观众思考的,是它抛出的现实叩问:没做好准备就成为父母,对孩子而言是场“灾难”。林小丽的母亲没读过多少书,早早踏入社会,既无谋生硬本领,又错付了感情,只能在潦倒的生活里挣扎,给不了孩子安稳。父亲把现实的落魄都变成了对家人的暴力,让家成了最没有安全感的地方。也难怪林小丽总躲进简易衣橱──那一方小空间,是她在水深火热里唯一能抓住的“安全岛”。

  听说《女孩》的剧本,部分来自舒淇本人的经历。早知道她少时生活不易,而逆境从来都是双刃剑,要么让人沉沦,要么推着人向前。舒淇显然是后者,长大后靠自己的能力闯出新路,就像影片里的林小丽,被母亲送到亲戚家寄人篱下后,做了网球运动员,终成一个靠能力吃饭的人。反观在母亲护翼下长大的妹妹,长大后却重复了母亲曾经的职业。影片在这里戛然而止,虽没说两姐妹的未来,但谁都能猜到,林小丽的人生,一定会比母亲走得更稳、更远。

  在商业化席卷电影市场的今天,还能在影院看到这样一部作品,不依赖科技特效,只忠于内心,用纯粹的情感张力打动观众。单从这一点来看,导演舒淇,已经成功了。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