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七日谈(广东篇)/书中读剧\侯 军

2025-11-07 05:02:1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左上)《楚霸王》,姚克著,世界书局一九四四年初版;(右上)《钗头凤》,魏于潜著,世界书局一九四四年初版;(左下)《李闯王》,阿英著,新华书店一九四九年初版;(右下)《阿Q正传》,许幸之编剧,光明书局一九五三年第十版。\作者供图

  如果说,自少年时在图书馆书库“偷运”电影剧本,是我“纸上观影”之始,那么,本文所述的“书中观剧”,可谓一个升级版,其主要标志是从“偷运”观影,变成了自主的淘书观剧了。

  升级版的另一层意思是,观影和观剧也存在档次上的差别:电影毕竟是大众普及型艺术,在我小的时候,电影票几分钱一张,顶多一两角;而进剧场观剧那就奢侈多了。在我的印象中,中小学阶段只看过一部话剧,剧名好像叫《革命教师》,说的是我们天津一位中学老师向文海的故事。因为是第一次,所以记得清,我至今还记得那位老校长是由天津人艺的马超扮演的,还有一位年轻女教师,依稀记得是由颜美怡扮演的,至于那位男一号,反倒毫无印象了。

  观剧的票恐买不起,书却可以四处去淘。每淘得一部剧本,就等于得到了一次过戏瘾的机会,我把这种有目的的购藏老剧本的淘书,自诩为“淘剧”。我的“淘剧”高峰期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一些新书陆续再版,我淘到的第一批戏剧书多是著名剧作家的选集,如《沫若剧作选》、《曹禺剧作选》、《老舍剧作选》、《吴祖光剧作选》等等。所选的剧目,大多还可以在舞台上(至少是在电视里)看到,譬如我看到的《日出》是北影剧团演的,谢芳的陈白露光彩照人。至于老舍的《茶馆》,我看的是电视台转播版,目不转睛盯着于是之、英若诚、蓝天野、郑榕等老戏骨的表演,确实比单纯读剧本要生动了许多。

  不过,这种实景观剧毕竟机会很少,凭我当年的月薪,买票观剧已属“高消费”了。因此,过戏瘾的出路似乎也只有“书中读剧”了。不过,在八十年代也有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期,那就是很多旧书重见天日,一般淘书者还有机会碰到一些“捡漏”的良机。我在天津古文化街的旧书店“文林阁”,就撞上了这样一次“大运”——因为总去淘书,该店的经理高梦龙先生已成了老朋友,他深知我对旧剧本的偏嗜,那天忽然打来电话,说你快来,刚刚收了一批旧书,还没上架,里边有好多剧本,你先来看看吧。我立即放下手边杂事,蹬上自行车就直奔文林阁而去。这是我最得意、也最惊艳的一次“淘剧”经历——只见高经理拎出一大捆旧书,他告诉我:“这是一个老人家的旧藏,一辈子研究戏剧,走了好几年了。现在查抄的旧书发还了,家里人喜欢的就留下了,这一捆子书,谁都不要,就拿到我这儿卖了。”

  我只瞥了一眼书脊,心跳就开始加速了,答道:“不用拆封了,这一捆书,多少钱吧?”高经理悄声说:“说实话,我收这些书花了一百元,你再加上二十元,算是我们书店留点利润,如何?”我当即答应了。

  那是我迄今为止最为丰厚的一次“淘剧”案例,共计淘得三四十年代出版的话剧剧本十二种。在此,我想不惜篇幅将剧名罗列出来,毕竟,它们曾经感动过上一代观众,而今却久违舞台了——它们是(排名不分先后):《花溅泪》,于伶著,上海民国书店一九四○年初版;《新学究》,李健吾著,文化生活出版社一九三七年初版;《花信风》,李健吾著,世界书局一九四四年初版;《云彩霞》,李健吾著,寰星书店一九四七年初版;《楚霸王》,姚克著,世界书局一九四四年初版;《清宫怨》,姚克著,世界书局一九四四年初版;《小城故事》,袁俊著,文化生活出版社一九四○年版;《山城故事》,袁俊著,文化生活出版社一九四五年再版;《正气歌》,吴祖光著,开明书店一九四四年初版;《钗头凤》,魏于潜著,世界书局一九四四年初版;《李闯王》,阿英著,新华书店一九四九年初版;《阿Q正传》,许幸之编剧,光明书局一九五三年第十版……

  如今,当我开列这些剧目时,我依旧忍不住轻抚这些泛黄的书页,回忆着初读它们时那种激动震动感动的心情——“书中读剧”的极致感受,莫过于此矣。

  与此类似的一次“淘剧”,发生在二○一九年,那是在日本神田町内山书店的旧书部。原本以为在此只会淘到一些与鲁迅相关的“遗存”,孰料却发现了一个新中国五六十年代的剧本宝库,尤以两位在十年浩劫中含冤去世的著名剧作家的原版剧本,最为亮眼,他们就是田汉和老舍。

  此番在日本发现了田汉的五个剧本,即:《关汉卿》(中国戏剧出版社一九五八年初版);《扬子江的暴风雨》,艺术出版社一九五六年初版;《丽人行》,中国戏剧出版社一九五九年初版;《文成公主》,中国戏剧出版社一九六一年初版;还有由田汉编剧的列夫.托尔斯泰名著《复活》,中国戏剧出版社一九五七年初版,等等。这些剧本,都曾活现在新中国的舞台上(有书中所附的剧照为证),肯定也曾感动过众多观众。而今,当我手捧着这些曾经活着的剧本,静读细想,那些场景那些人物,似乎离我已很遥远了……

  老舍的剧本,有些早已家喻户晓,有些却渐渐被人遗忘,比如我在内山书店淘到的这几个剧本——《红大院》,作家出版社一九五九年初版;《女店员》,百花文艺出版社一九五九年初版;《全家福》,中国戏剧出版社一九六三年初版;《西望长安》,作家出版社一九五六年初版……

  这几个剧本中,《西望长安》在二○○七至二○○九年间,被复排重演,由名导演娄乃鸣执导,由演员葛优扮演男主角、大骗子栗晚成,四处巡演,轰动一时。然而,今天的观众或许并不清楚,这个剧本在上演之初,曾遭到严厉批判—— 一个大骗子怎能成为新社会舞台上的主角呢?老舍先生曾为此背负沉重的思想压力……

  戏剧从来是时代的一个特殊晴雨表,显晦由时,非可逆料。从红极一时到跌落谷底,常常只在咫尺之间。由此联想到田汉与老舍这两位剧作家的最终命运,即使此刻读到的是一齣喜剧,你又怎能笑得出来呢?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