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七日谈(北京篇)/呼唤经典\云 德

2025-11-11 05:02:1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二月三日,在成都市东郊记忆园区举办的“锦官入梦.蜀韵红楼──《红楼梦》数字艺术展”吸引民众观展。\中新社

  所谓经典,是指那些以深刻思想内容、高超创作技巧和独到文化创见探讨社会与人生的核心问题,经过严酷历史筛选且能持续为不同时代的人群提供智慧、美感与精神力量的杰出作品。经典既是人类精神创造的宝贵财富,也是无数文化追梦人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

  经典并非一个僵化的标签,它的形成与认定总会伴随一个艰苦卓绝的创造、锤炼与检验的过程,既不会轻而易举,也不可人为操作,而是浩如烟海的作品历经岁月沉淀,被广泛共识最终确认的精华。对经典的巨大渴望与收获的稀少,直接构成智能时代信息氾滥与优质文化积累失衡的矛盾实质。

  据国际数据公司(IDC)的统计预测,二○二四年,全球数据圈的信息总量(包括视频、图片、音频、文字和各类数据库信息)或已超过一百五十个Zettabyte,若换算成汉字约为五百二十五万亿字。尽管这些数据中,文字类占比不大,但论规模已远超人类过往所有文字的总和。我们完全可以肯定地说,这些东西最后能够成为经典者微乎其微,经典的占比率无限趋近于零。如果把每年产生的全部文字看作地球上的总水量(海洋、河流、湖泊、冰川),那么其中能成“经典”的文字,最多不会超过一个家庭游泳池的水量,甚至更少。因为当下海量的文字中,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以上都是即时性、功能性、娱乐性的,它们的寿命可能只有几小时、几天或几年。而潜在的经典只能是那些探索人性、追求真理、创造美和表达深刻思考的作品。它们不是数量的产物,而是经历史“过滤器”严格质量淘洗的结果。

  经典的稀缺不是受众的逃逸,而是创造的缺失。尽管海量且繁杂的信息让经典辨识变得日益艰难,但人类向往文化经典、渴望高品位精神滋养的需求没有丝毫改观,追寻当代文化经典化的愿景或许比以往任何时候来得更加迫切。

  当下社会虽然时空提速,但文化经典化的路径依然故我。首先,经典要源于时代却又超越时代。经典是时代的产物,任何经典都不可能脱离人间烟火而凭空产生。文化作为特定时代的精神创造物,它必须深深植根于社会生活,顺应历史进步潮流,反映时代的风貌、矛盾与呼声,探究历史发展本质,为人类提供当下社会的形象化历史。然而,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绝不会止步于时代记录者的角色,而是洞穿生活表象,在更深更远的层面上实现对时代的超越,在对发展趋势综合研判的基础上,透过深刻的人文洞察和卓越的艺术表达,进而引发出关于时代、社会和人类前途命运的深度思考。

  经典立足现世却又归属未来。潜在的经典化作品对当下言说,其内在肌理的洞察和规律性的揭示,对世人观察理解生活有启迪意义,有益于人们妥善处理复杂的社会问题。因为一部作品能否成为经典,不仅要看它在当下说了什么,更要看它对未来还能说些什么,有没有更加丰富且多层的内涵给人提供跨时空的普适性参照。真正的经典不会因时代的变迁、思潮的更迭而失去其光芒,它理应能够穿越百年甚至千年,被不同时代的人们理解、欣赏,持续触发普遍共鸣,诚如莎士比亚戏剧,四百年之后依然能在全世界轮番上演。

  经典能引领大众,却也不断被大众所重塑。经典具有强大的文化感召力,通过深蕴其中的审美价值观,教育、启迪、提升一代又一代受众,参与塑造一个民族乃至人类共同的文化心理与精神品格。中国的儒家文化和古希腊哲学,就是这样为人类社会提供着共同的文化原型和精神源泉。当然,经典的地位也非一成不变,它需要在历史长河中被不同时代的受众不断阐释、评价和确认,进而变成一个动态的“经典化”过程。这里,既包括像曾经寂寂无名的卡夫卡在后人阅读中得以重新开掘与发现,又包括许多经典的价值在不同时代被赋予新的解读(如当初的言情小说《红楼梦》被后世赋予“反封建宣言”的地位),当然也包括某些经典的权威性受到后世的质疑与挑战,在持续的历史诠释中,赋予经典更加鲜活的生命力。

  还有经典的个性化必定具有普世的同理心。真正的优秀作品必定要有人所未见的独到发现和极具个性的文化表达,不然不足以高标独立。然而,独特的个性话语绝不是孤僻者的喃喃自语,它探讨的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和困境,像爱情、死亡、正义、自由、人性、善恶、生存的意义等等,虽然表面上可能也从某一特定时期或地域的琐碎问题入手,但它却直指人心、逼近本质,可以与任何时代、任何文化背景的人进行跨时空对话交流,通过不同时代、不同境遇下人们的创造性演绎,拓展他人的生命体验,启发人们超越自身局限,以更加宏阔的视野理解复杂且共通的人性,进而获取心灵的愉悦与慰借。

  最后,经典总在开创中趋向典范。历史上的许多经典都曾开创过某种新的风格、流派甚至思想体系,在其领域内建立起里程碑式的崇高地位。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深刻独到思想内涵,而且在主题的表达、语言的运用、结构的安排和形象的塑造等方面都达到极高水准,其横空出世的非凡成就给人带来石破天惊的惊喜,其创新范式也在广泛受纳中逐渐尊崇为一种文本规范,成为后人学习、借鉴和效仿的范本。

  之所以在一个碎片化、快餐化阅读的时代热情呼唤经典,意在希望通过那些承载着一个民族或人类文化基因、历史记忆和核心价值的智慧结晶,为浮躁的当下提供一个精神的坐标和沉静下来进行深度思考的锚点。以重拾经典与先贤对话,追溯文化的前世与今生,确保文明的火种得以健康延续。在经典的浸润中,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和敏锐的价值辨别力,用曾经见识过的“最好”的东西作标准,自觉抵御粗制滥造的文化垃圾带来的困扰与侵蚀,牢固树立精品意识,把前辈留下的宝贵遗产不仅看作“过去”的知识,更要视为“现在”的智慧,作为关于追问生命、世界和自我的文化镜鉴,变成指引今人创造“未来”经典的智慧明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