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地方美食,除了满足口腹之欲,往往还承载着地域名片的使命,美食的味道亦是这个城市的味道,甚至代名词。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美食就是刻在骨子里的城市烙印。嘎啦,便是青岛的一张地域名片。
嘎啦,学名蛤蜊,又叫花蛤,属贝类中的珍品,因其贝壳表面光滑并布有美丽的红、褐、黑等色花纹而得名。把蛤蜊叫嘎啦,是青岛人的专属。青岛人舌头硬,喝酒叫“哈”酒,烤肉叫烤“右”,因此将蛤蜊叫成“嘎啦”也就见怪不怪了。
蛤蜊之美味,历代文人雅士早有盛赞。最有意思的是,这些文人吃蛤蜊居然可以吃到忘乎所以的地步。汪元量说:“水边莫话长安事,且请卿卿吃蛤蜊”,苏东坡说的更直接“莫谈国事,且食蛤蜊”。
吃蛤蜊这等小事儿怎么竟跟国事天下事扯上关系呢?原来都是因为历史上这个“食蛤”的典故。典出《淮南子.道应训》,实际是一则小故事,大意是:卢敖游历北海,经过北方,进入北极,到了蒙谷山上,看见一位隐士,双眼凹陷,鬓毛乌黑,肩膀像鹰一样,上半身丰满而下半身瘦削,飘飘然迎风起舞。那位隐士回头看见卢敖,慢慢地放下双臂,逃到石碑后面去了。卢敖近前一看,那人正蹲在龟壳上吃蛤蜊。后来人们便以“食蛤”来比喻“不问世事”或对世事“不感兴趣”。
文人多矫情,吃东西也要讲究个文士风采,但青岛人爱吃嘎啦,则纯属味蕾上的享受,一年到头,尤其春夏两季,一盘辣炒嘎啦绝对是餐桌上的常客。说白了,就是好这口。
嘎啦的烹製方法很多,蒸、炒、製馅儿、煲汤均可,最经典的做法有二。一是嘎啦疙瘩汤。先将吐干净泥沙的嘎啦冷水下锅煮至开口,捞出,剥出嘎啦肉备用。起锅烧油,葱花爆锅,将嘎啦肉迅速颠炒几下,倒入刚才煮嘎啦的汤汁,再将提前拌好的麵穗依次入锅,待滚开,缓缓打入鸡蛋液和湿淀粉,几分钟后便可出锅了。最后搁点胡椒粉、老陈醋、香油,以及香菜末。此种做法的妙处在于既有面粉的浓浓麦香,又有蛤蜊的肥嫩鲜美,二者虽各有其味,却又相得益彰,互为融合。
还有一种做法就是辣炒。锅内放少量油,油热后爆炒乾辣椒、姜丝和八角,再直接倒入清洗干净的嘎啦,大火翻炒,无需放盐,一分钟后加一勺开水,盖上锅盖,等听到嘎啦“噼里啪啦”地张开嘴后就可以出锅了。辣炒嘎啦最好是趁热享用,而且无需用筷,直接下手捏着吃最有感觉。热腾腾的嘎啦肉一口咬下去,鹹鲜带辣的汁水立刻流满舌根,肉质嫩滑,一出溜就嚥进了肚里,直留下满口鲜香久久不散,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