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六○年夏天,伦敦泰特美术馆里人头攒动,冠盖云集,不仅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和政商名流都来到现场,就连对现代艺术并不热衷的爱丁堡公爵也前来观看。由于观众人数过多,不得不出动警方维持秩序。究竟是什么活动有如此大魅力?
原来吸引众人捧场的是绘画大师毕加索回顾展,共有二百七十件艺术品参与展出,包括他的《鸽子》《哭泣的女人》《梦》等一些知名的画作,该展览的规模直到今天仍是最大的。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当时毕加索已经是世界闻名,但他的名字在英国却非家喻户晓,这多少与现代艺术尚未流行有关,也就是说,当普普艺术席卷美国时,在英国,充满异国情调和前卫风格的毕加索仍然是一种新鲜事物。
尽管如此,他的回顾展还是受到英国人前所未有的欢迎,现场气氛热烈,几乎每一幅画前都围满了观众。或许是对毕加索的风格感到新奇,有人称赞鸽子画得好,也有人质疑他为何把两只眼睛画在脸的同一侧。但不论对他的作品是否认同,从观众的热情反应来看,显然展览大获成功,以至于展览主办方晚上兴奋地告诉毕加索:“你征服了英国人”。
实际上,真正意义上征服了英国人的,非展览作品中的名画《三位舞者》莫属,它不仅受到了舆论的好评,在展览结束后,经主办方撮合,英国人以不菲的价格直接从毕加索手中买下了该画,这也是毕加索有生以来第一幅亲自卖给美术馆的画作。据说这笔收购惊动了英国官方,还获得议会的批准,自一九六五年起由泰特美术馆负责收藏,并成为镇馆之宝,足见英国人对它的喜爱之深。
实际上,创作于一九二五年的《三位舞者》并非普通画作,它与《亚维农的少女》(一九○七年)和《格尔尼卡》(一九三七年)一样,都是毕加索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是他个人和艺术生涯中具有重要意义的里程碑,据信在创作后的四十年里,他本人一直严密守护着这幅作品。这幅画的主题看似简单,只有三位舞者,其中两位无疑是女性,背靠着一扇敞开的窗户,背后是地中海湛蓝的天空,但每位舞者都独具特色,画面在狂喜、野蛮、险恶和宁静之间不断转换。而该画代表着毕加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向超现实主义的转变,画作几乎一完成就被广泛覆製和流传,使其超现实主义的声誉得到了巩固。
该画作同时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即毕加索正以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进行创作:除了传统的写实主义,另一种是对综合立体主义的俏皮颠覆,大胆的色彩和扁平的形式使人们对空间的感知变得更加复杂,这与他人物画中的新古典主义倾向形成鲜明对比,例如《穿格子裙的女人》。而《三位舞者》正是借鉴了上述两方面的作品──鲜艳的色彩、剪裁、拼贴般的人物形象,与古典神话中的美惠三女神相呼应,而这也是他两年前为芭蕾舞剧《水星》布景设计的一部分。在表现手法上,《三位舞者》将舞蹈与当时的种族刻板印象连结起来,强化了舞蹈与原始冲动和无拘无束情感的连结。尤其是左边的舞者,其锯齿状的棱角和双面人脸,令人联想到毕加索及其许多同辈艺术家所着迷的非洲雕塑。
据国际艺术策展人西德丽娜透露,《三位舞者》本身也有不少故事。比如画作反映了毕加索对舞蹈的偏爱。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几年里,毕加索沉浸在舞蹈之中,一九一七年他开始与俄国芭蕾舞团合作,为《游行》(Parade)设计服装和布景,正是在这次排练中,他结识了芭蕾舞者奥尔加.霍赫洛娃并与她结婚。此外,该画也被坊间称为《皮肖之死》,因为毕加索在创作这幅画时听说了他的朋友、画家拉蒙.皮肖去世的消息,因此右边舞者身后的“影子”被外界理解为代表皮肖。同样,左边的舞者也经常被认定为杰曼.加加洛,她是毕加索和皮肖共同朋友、自杀未遂的受害者。另外,毕加索本人曾不止一次向友人提到,有很多人试图从他手中抢走这幅画,他说:“有人问我一百次要买它……但我总是拒绝。”所有围绕画作的背后故事,都无疑增强了这幅画的魅力。
今年是《三位舞者》的百年诞辰,和它当初征服英国时一样,如今其在泰特现代美术馆中仍是备受欢迎的常青作品,有关它的传奇故事也将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