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到珠海出席比赛活动,不是全运会比赛,而是由北师香港浸会大学主办的第十届中国数据新闻大赛和论坛。我孤陋寡闻,之前对这项大赛了解不多,但老友黄教授邀请,加上对“数据新闻”颇感兴趣,遂欣然赴会。那天全运会自行车比赛经过港珠澳大桥,可惜我无缘一睹参赛健儿的风采,但在大会上颇有收获。
北师香港浸会大学以前叫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简称UIC,这是内地第一家与香港共同创办的大学,今年刚好是建校二十周年。仪式开始播放创校初期筚路蓝缕的短片,当年主事者的远见卓识,令人敬佩。UIC创办不久,我曾应邀到学校和刚入学的新生对话,我们的对话是晚上在校园广场露天举行,抬头可以仰望星空,可惜忘了当时对话的内容。后来也曾到UIC出席校际学生创业方案评奖活动。再后来学校搬到新校址,继而二期校园动工,改名北师香港浸会大学。全新的校园,全新的人事,全新的感觉。
“数据新闻学”(Data Journalism)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兴起,与微软视窗问世和个人电脑的普及有很大关系。二十多年前我在报馆工作,同时在某学院新闻系兼职教一门课叫做“深度报道”,当时还未有ChatGPT和DeepSeek,只有Google,我要求学生交功课时,写明使用了多少次Google搜索。深度报道其实就是数据新闻一种形式。
据大会派发的资料介绍,中国数据新闻大赛于二○一五年创办,是一项全国性大型赛事,被誉为“中国新闻传播教育转型的风向标”。内地新闻教育对AI技术的应用十分重视,各地新闻机构更是全面步入融媒体时代,AI和大数据的应用非常成熟。几个月前笔者随香港新闻界访问团到乌鲁木齐《新疆日报》交流,该报播放一辑介绍新疆人文及自然风光的短片:天山、雄鹰、帕米尔高原、千年冰川、一望无垠的大草原、各族少男少女载歌载舞……每一个镜头都令人如临其境、每一个画面都令人深受感动。短片播放完毕,该报主管告诉我们,这不是纪录片,而是AI的作品。
大赛和论坛开幕仪式在一期校园大学会堂举行,我和来自全国多所大学逾三百名参赛同学分享个人的媒体实战体会。毫无疑问,AI和大数据为新闻传播注入澎湃生机,无论做新闻,还是做评论或主持人,都离不开数据。但我也提醒这些未来的记者和编辑,生成式AI对新闻行业的公信力已经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新闻伦理面临挑战,从而引起广泛的关注,一度引人瞩目的电视台采用虚拟主持人的做法未能成为风气,是其中一个例子。另一方面,今天大多数人特别是年轻一代主要透过不同的社交平台获取资讯,而社交平台聘请大批工程师运用AI和大数据来推送资讯,却没有聘请专业的记者。新闻和大众传播学专业的大学生毕业后出路在哪儿?
近日网上流传美国路易斯维尔(University of Louisville)大学电脑科学教授亚姆波尔斯基博士(Dr. Roman Yampolskiy)的惊人预测:在短短五年内,百分之九十九的工作将被AI和机器人取代。五年很快就到,预言是否成真,大家不妨拭目以待。京东老板刘强东扬言京东九成的快递员会被机器人替代,但我也不认为机器人可以完全取代记者的工作。数据资料固然会说话,但挖掘、分析、过滤数据还是要靠人。AI机器人不能代替记者采访,因为记者现场采访的感受是机器人不能生成的。我相信,即使亚姆波尔斯基的预言成真,五年后社会上仍然需要记者这个职业。无论世界如何变、科技如何发展,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记者报道事实和追求真相,这一点不会变。
稍感遗憾的是,当天未能参加大赛的评审,匆匆赶回香港。但我相信,从一千四百多份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进入决赛阶段的三百多件作品,一定精彩纷呈。十年耕耘,中国数据新闻教育早已硕果纍纍,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