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留学,一般人印象是中国人去外国读书。但其实,中国是个留学大国,它不仅是留学生输出国,在古代更是个留学生引入国。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它在相当长时间里引领世界发展潮流,在政治、经济、科技和艺术等方面都是高峰,而且跟国外有着长期交流。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丝绸之路,中土向国外输出物质文明、思想和文艺等。虽然那时候大中华文明先进,但并没有刻意输出文化,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自然吸引了外国留学者。
据载历史上最早外族裔到中土留学的是汉明帝时代的匈奴人。《后汉书.儒林列传》记录汉明帝博览群书很有才华,经常在京师开讲座给儒生答疑解惑,声震华夏。汉明帝也兴建学校为功臣子弟施行教育,这些举措传到国外,吸引了周边国家前来留学的兴趣。史载“匈奴遣伊秩訾王大车且渠来入就学”,来者是南匈奴王子,汉明帝安排他在洛阳太学读书,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有记录的留学生。其后又吸引了更多匈奴人留学,有些匈奴人甚至改汉姓、穿汉服、说汉语。著名的例子有西晋末年的匈奴胡人刘渊竟然以“光复大汉”为立国口号,可见当时匈奴留学习汉俗的影响。
外国留学生大批入华求学是在唐朝。当时中国商业发达国势强大,西亚阿拉伯地区和中亚、南亚跟中国经商,而且政治互动频繁,有众多使节和商人长驻唐都。入乡随俗,他们当然要来学习中华政治经济和风俗人情。除了丝绸之路留学人员,同属中华文化圈的邻国来华留学也非常踊跃。比较著名的有日本派遣大量“遣唐使”,他们回国对日本文明进步有大贡献,也有人在中国入仕甚至成为《全唐诗》收录作品的诗人。除了日本,当年还有朝鲜留学生,那时叫新罗国,如较有名的崔致远,十二岁来华学习十六年并在扬州做官,回朝鲜后担任要职,为中朝文化交流作了贡献。同样,大食(古阿拉伯)、安南(古越南)、缅甸、尼泊尔等国亦遣人来华留学。除国家“公派”,还有私人留学的,当年唐朝政府对国外留学人员有优惠和奖学金,甚至给留学生特权,专门设置“宾贡进士”提拔外国人,发放“绿卡”允许他们在中国经商、考试、做官。留学生们来去自由,对传播华夏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宋代对外国留学生也非常重视,专门建立了“蕃学”制度,为久居中国的外国人后代和国外来华留学生服务。据南宋赵汝适《诸蕃志》记载,有五十多个国家的商人先后同宋朝有过贸易往来。宋时对外国人在华教育也是非常重视的。除了教育外国人,在藏区、吐蕃、党项等少数民族地区也普遍建立官办蕃学。
元朝统治者征服华夏后曾歧视汉人,却更乐于交往外国人。此期大量西域、高丽、日本和其他外国人入华。据文献载元朝与亚、非、欧三大洲各国建立了多种联系,文化交流的范围空前扩大。史载欧洲天主教曾以“十字教”名义传入中土,促进了当时中欧文化间的互动和语言、习俗上的互相学习,促成了民间留学的种种实绩。这一时期比较有名的例子有马可.波罗来华等。
明清两朝也跟海外交往频繁,来华学习者众多,从官方到民间大量输入了留学人员。明代留学生主要来自日本、琉球、暹罗、高丽、占城(今越南境)等国,清代来华不仅有亚洲等地的留学生,后期俄国也陆续派来留学生。
进入近现代,说到“留学”似乎成了去东洋和去欧美的代名词。其实,中国在古代曾经是世界文明的策源地和制高点,是世界各国留学受教育的首选地之一。在研究中西文明交流史和世界教育发展史时,我们不可数典忘祖,忽略了这个基本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