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艺象尼德兰/尼德兰“水晶肘子”有深意? \王 加

2025-11-18 05:02:1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布达佩斯美术馆内的威廉.克拉斯.赫达静物画《有火腿、鹦鹉螺杯和银质醒酒器的静物》(图中左)和《有火腿、银製醒酒器和德国锥脚球形酒杯的静物》(图中右)。\作者供图

  在布达佩斯美术馆十七世纪欧洲绘画展区的一个角落里,两幅威廉.克拉斯.赫达(Willem Claesz Heda)的静物画分列左右。左侧名为《有火腿、鹦鹉螺杯和银质醒酒器的静物》,右侧是《有火腿、银製醒酒器和德国锥脚球形酒杯的静物》。哪怕只看题目,就能意识到火腿在两幅静物中的重要性;更何况分别摆放在画中餐桌上的两块油脂丰厚、晶莹剔透的带骨火腿是绝对的吸睛之物,毫不费力地夺人眼球。原来尼德兰地区也有“水晶肘子”啊。

  毕生专注于静物画题材的赫达凭借“宴会静物”(荷兰语Banketje)题材在十七世纪荷兰黄金时代画坛“一招鲜,吃遍天”。在他的画作中普遍存在一个颇具辨识度的“模板”:餐桌被安置在具有“卡拉瓦乔式”明暗对照的巴洛克光影下,其调色盘多是柔和的银灰色和深棕色,桌上往往摆着玻璃杯、各式银器和锡器餐具、新鲜的牡蛎、半剥皮的柠檬等标配物品。除了能够展现用餐的高端规格,还是画家对表面材质和反光精确描摹的炫技之举。画面所传递出的氛围是深邃清冷的,但餐桌上的物品却是华丽耀眼的。

  而在这两幅符合赫达“宴会静物”模板的画作中,最耀眼的并非那些金属器皿的反光,也不是珍贵的鹦鹉螺杯,而是餐盘中被正面切开、白里透粉的火腿。作为画面昏暗背景中唯一的粉红色,我的目光不由自主地被这两块红肉所吸引。虽然因画中带骨看起来像猪肘,但它显然和我刚在慕尼黑吃到的烤脆皮猪肘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做法。慕尼黑的烤肘子重在脆皮,是那种一般餐刀切着都费劲的干脆,而切开脆皮之后的肉是熟透软烂的乳白色。反观赫达笔下的带骨火腿,其粉嫩质感和通透光泽无疑更接近于我们今天吃到的意大利帕尔马火腿──经过盐醃和数月自然风干工艺的生火腿。然而,棕黄色的表皮和略带烧焦的棒骨部分证明这块火腿也是烤製而成的,只不过工艺和火候与慕尼黑传统有所不同。在切面部分画家用橙红色、淡粉色和乳白色的色泽渐变完美诠释出肉质和脂肪的层次与光泽,让眼前这块带骨火腿显得逼真且诱人。

  客观来说,活了近九十岁高龄的威廉.赫达可算是亲身经历了十七世纪“荷兰黄金时代”的兴衰。这位毕生活跃于哈勒姆、比伦勃朗年长十馀岁的艺术家实际上更早赶上了“黄金时代”艺术市场繁荣昌盛的红利。各类静物细分画种也随着荷兰经济的兴盛而得以如雨后春笋般萌生,像“宴会静物”、与之相似的聚焦早餐餐桌的“早餐静物”(Ontbijtje)、通过特定物品蕴含大量道德隐喻的虚空画(Vanitas)、记录并炫耀贵族打猎后满载而归的“狩猎静物”(Jachtstilleven),以及稍后衍生出的堆满一桌子异国珍稀物品的“华丽静物”(Pronkstilleven)等等。上述所有的静物画类别所承载的已不单是精美写实的图像,而是画家们展示财富、道德,并力图深省生命转瞬即逝的载体。时至今日,它们都被视为“荷兰黄金时代”的社会缩影而存在。

  在威廉.赫达所留下的大量“宴会静物”中,像布达佩斯美术馆所藏展品中出镜的“水晶肘子”数量并不在少数。充分说明这类餐食在十七世纪荷兰日常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秀色可餐的火腿不仅反映出人们生活的富足,还具备更深层次的含义──其蕴含着罪恶、尤其是贪吃的隐喻,试图映射人们通常会因富足的生活而不思进取萌生贪欲。两幅比邻的静物画,左侧《有火腿、鹦鹉螺杯和银质醒酒器的静物》中的餐桌物品显然更丰富。画中出现的面包、柠檬、火腿和鹦鹉螺杯等食材和器皿,让这幅静物画实则蕴含了“早餐静物”、“宴会静物”和“华丽静物”的多重特质,其承载的隐喻也显然更多。鉴于“华丽静物”自十七世纪中叶开始在尼德兰地区风靡,威廉.赫达这幅在花甲之年完成的静物无疑预示着这一崭新细分静物画种的萌芽。

  貌似“水晶肘子”般的带骨火腿,在中西方任何文化中都象征着生活的丰盈富足。然而,摆在十七世纪尼德兰的餐桌上,它更被赋予了居安思危的警世意义。啃着火腿思考人生,也不失为美事一桩吧!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