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七日谈(上海篇)/上海制造\周立民

2025-11-19 05:02:1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浪奔.浪流──2025陈幼坚、欧阳应霁双个展”正在上海久事美术馆举行。\中新社

  拿到《英汉大词典》第三版,我首先查看最后一个词条,看见“ZZZ”仍在,不禁莞尔一笑,陆谷孙先生当年调皮地设置了这么一个“机关”,让这部厚重的词典突然有了亲切可人的感觉。ZZZ的释义是:“(漫画中)表示鼾声的符号。”陆先生看完全书校样,“最后还有雅兴加上一个鼾声符号条ZZZ为全书结尾,表示事竣归卧去也……”(《〈英汉大词典〉第二版主编感言》,《余墨二集》第三十八页,复旦大学出版社二○○九年七月版)是要痛快地睡上一觉,《英汉大词典》是从一九七五年启动编纂,上卷一九八九年出版,下卷是一九九一年,十六年辛苦不寻常。又花了十六年,二○○七年推出第二版。为了集中精力编好词典,陆谷孙曾给自己定下“三不主义”:一不出国,二不另外搞书,三不在外固定兼课。陆先生尝言:“编词典是很安静的,很艰苦的,有时候是很机械的。”(《你这一生离不开它》,《余墨三集》第四百五十七页,复旦大学出版社二○一八年三月版)词典出版后,陆先生声名益隆,要想坐住冷板櫈,要靠自我的定力。

  改朝换代了,朱绩崧主编的《英汉大词典》第三版今春出版,我既不搞翻译,也不再发誓学好英文,但是,还是在原有的两版外,立即添置新版,这不过是向几代词典人和出版者表达一位普通读者微不足道的敬意罢了。“陆老神仙”(这是网友们给陆先生的雅号)说《英汉大词典》“瞄准的是学术性、实用性、知识性、稳定性、趣味性”,(《第一版前言》)第三版主编“文冤阁大学士”(朱绩崧的网名)也强调,他们编这样一部词典,要让中国的英语学习者认识到英语不仅仅是托福、雅思这样的标准化考试。我这个外行在学术性等方面难以评价词典,在知识性、趣味性上,这部词典深挖浅尝都别有趣味。比如Shanghai这个词条,我第一次知道它还有一个义项:(上海产的)浦东鸡。我用AI查了一下,浦东鸡可不是泛泛之辈,它又名九斤黄鸡,体形大,肉质好,西太后慈禧称牠是“江南的金凤凰”。在《中国大百科全书》网络版上也有专设词条,非我等“牛马”可比。跟China也是“瓷器”一样,老外眼里的上海名产跟地名直接捆绑了。我问了几位上海出生的人,他们也是头一次听到还有这个说法。作为动词的shanghai更是道出“冒险家乐园”的时代和地域背景。它的释义是这样的:

  vt. 1〖旧〗(用麻醉剂或烈酒)使失去知觉而被绑架当水手:be shanghaied onto a foreign ship被劫持到外国船上当水手。2〖口〗(用武力或武力威胁)强行拘留;诱拐。DER shanghaier n.[ < SHANGHAI',源出19世纪时使用强迫手段裹挟水手远航东方尤指上海]

  读词典都读出冒险小说的感觉了。这部“小说”有二千四百页,二十五万个词条,第三版比前一版增加了三万个词条,修订条目占比百分之三十。我想除非有朝一日安居桃花源中,不然别想从头到尾读一遍。不过,这里面像ZZZ和shanghai这样的彩蛋一定还有不少,有心人把它一一挖出一定大开眼界。从专业的角度而言,收到《英汉大词典》的第一版后,钱钟书、杨绛有评价:“细贴精微,罕可伦偶。”(《“灵光隳矣!”》,《余墨集》第一百七十三页,复旦大学出版社二○○四年八月版)读者的反应可以用数字体现,据新闻报道:两版《英汉大词典》纸质本印数七十万册,搭载的电子产品累计销售一百五十万份拷贝,历年版权收益二千三百万元。这部辞书已经是一个闪亮的文化品牌,这令我想起当年工业上的“上海制造”,当年上海产的“三转一响”(永久自行车、蝴蝶缝纫机、上海手表、红灯收音机)那是品质的象征,国人心中的美好生活具体追求。那么,文化呢,能够彰显文化实力的“上海制造”都有什么呢?《英汉大词典》,《辞海》,《汉语大词典》,《十万个为什么》,《中国历史地图集》(上海学者主编的)……如今,历久弥新的品牌还有多少呢?这又必然要谈到传承与创新、固本与探索等问题,或许长达半个世纪的《英汉大词典》的编纂史也能带给我们很多启示。比如它又老派又开放的特性,比如它是国家哲学社科重点项目却在工期上有相当长度(十四年),比如第三版除了一个“讲师”主编外,竟然没有高校教授、师叔师爷们参与,比如上海成立了有编有人的英汉大词典编纂处以保证这项工作长期和稳定……总之,要想拿出一点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成果,绝不是填几张项目表,开几次成果评估会所能办到的。

  我这里还没有提到居功至伟的先后两任主编,陆谷孙先生不用多说,大家早已了解。朱绩崧是谁?我想二○一四年八月,“陆老神仙”宣布要把主编交棒给这位年仅三十五岁的“大学士”,他就没少接受这种不是太信任的提问吧。《英汉大词典》第三版推出半年多了,官媒宣发热闹了一阵,好像有关人士沉默居多,网上的批评和叽叽喳喳也不时出现,前两版大词典出版后也不全是交口称赞,学术讨论实属正常。不过,这一次是一位年轻的主编刚刚交出的答卷,如此对待让我感受到一股寒气。这是当今上海文化中非常差劲的“惰性气体”:派头足,架子大,不活跃,由论资排辈到墨守陈规,丢了海纳百川的风范。再进一步说,做事情的人应当得到鼓励,而不该受到过分的指责,否则都是高高在上的完美无缺的裁判者,谁肯下场去跑这个马拉松?更重要的是,我认为这样的氛围,不利于“上海制造”创新品牌,甚至连旧招牌都保不住。

  那么,朱绩崧究竟何德何能可以做主编,且听─下回分解。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