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英伦漫话/另类导赏员\江 恒

2025-11-20 05:02:1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德国杜塞尔多夫艺术宫博物馆。

  一个秋日的傍晚,德国杜塞尔多夫艺术宫博物馆的导赏员约瑟夫.兰格林克在一尊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旁停了下来,雕塑描绘的是一个手持木棍的男人,他向在场的十几位游客提出挑战,问谁知道这是哪位神话英雄。

  “海克力斯?”前排一位女士轻声问道。“既然你知道答案,为什么不能说得大声一点,好让后面的人也能听见?”兰格林克责备了这位游客,然后让她按时间顺序说出海克力斯的十二项功绩。她答不出来,引来兰格林克翻了个白眼和啧了一声。这位女士叹了口气,小声抱怨道“天哪,感觉又回到了学生时代。”

  也不怪这位女游客抱怨,在收费七欧元、全程七十分钟的导览过程中,兰格林克态度粗鲁,时常用手指着游客的脸大喊大叫,要么斥责他们查看手机或坐下休息,要么嘲讽他们无知,甚至还会不留情面地批评展览策划不知所云。正是因为兰格林克的这种表现,博物馆将他标签为“脾气暴躁和极其令人不快”,并形容实际情况可能更糟糕。尽管如此,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的每月两次的“暴躁导赏”之旅却大受欢迎,自今年五月推出以来,每次都售罄,网上预订已经排到了明年。

  为什么有人愿意“花钱受气”?杜塞尔多夫艺术宫博物馆馆长道出了其中的秘密─原来这是一齣精心策划的“戏剧”,暴躁的导赏员兰格林克由一位艺术史学家扮演,目的是以这种特殊方式引起人们对艺术的关注。馆方的灵感来自两方面:最直接的是博物馆周边的酒吧文化,这些位于莱茵河畔的邻近酒吧和餐厅向来以“粗鲁服务”著称,服务人员不礼貌已是司空见惯,和欧洲很多地方一样,人们甚至对这种坏脾气传统有了一种近乎自豪的印象。而远一点的启发是奥地利剧作家彼得.汉德克于一九六六创作的实验性剧本《冒犯观众》,剧中的演员挑战了公众“不加思考的思维”。

  后者似乎更贴近于馆方的初衷,曾经冲击和震撼欧洲剧坛的《冒犯观众》,颠覆了传统戏剧形式,不仅剧本中没有情节、人物或场景,由四位“说话人”取代演员,而且打破舞台与观众的界线,他们登场之后,观众席灯光便全部打开,四人直视着被暴露在灯光下的观众,轮流直接与台下的观众对话,挑战传统的戏剧结构。从艺术视角来讲,《冒犯观众》有着二十世纪下半叶所有前卫剧场的主要特征:去角色、反戏剧叙事、拆解语言、推倒第四堵墙等等。最为重要的是,表演者以情绪强烈的语言,甚至冒犯的方式向观众发言,旨在唤醒沉睡的观众反思,这一点与导赏员兰格林克的做法极为相似。

  实际上,“冒犯观众”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多次被艺术家所采用,以电影史上著名的法国超现实主义短片《一条安达鲁狗》为例,被评论家形容是“有史以来第一次,一个导演不但不试图取悦每一位潜在的观众,反而竭力激起他们的敌意。”据说影片首映时,导演站在银幕后面,口袋里塞满了石头,预备出现灾难性情况时用来砸观众。但不管怎么说,其创作目的就是要颠覆传统,给艺术带来一场革命并让人们为之震惊。用导演的话说,“我们必须向非理性敞开一切大门,只保留能让我们惊讶的画面,而不去寻求解释。”

  类似的例子还包括费城艺术博物馆,曾有导赏员扮演成梵高,以自己的视角向观众“抱怨”生前的遭遇和对艺术的见解,语气可能偏执而激动,但却生动地传递了艺术史知识。此外,在一些历史博物馆,导赏员会扮演成“脾气不好的中世纪农民”或“挑剔的维多利亚时代贵妇”,用符合角色设定的、略带“毒舌”的方式与游客互动。这种形式将枯燥的历史知识变成了生动的戏剧表演,角色的“脾气”和“个性”正是其魅力和记忆点所在。

  显而易见,当观众带着“接受教育”的预期前来,却遇到一个会“吐槽”的导赏员时,这种反差会形成强烈的记忆点和分享欲。正如导赏员兰格林克认为,他的任务就是“努力让游客觉得自己尽可能地无知”,以此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事实也证明,很多参观者对此方式并不反感,至少让他们不是千篇一律地参观,而是觉得耳目一新、拥有不同以往的视角。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