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君子玉言/心底的洞\小 杳

2025-11-26 05:02:3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老城一角。\作者供图

  母亲走后的第十二天,是我的生日。若干生日祝福中,冯大哥的话最贴合我心境:“愿你把绵绵的思念化作一份坚强;愿你在平安喜乐中继续书写人生的美好时光!”生日年年,然而生我的人已不见。我没有吃蛋糕长寿面,没有主动跟任何人提起。母亲不在了,生日反而加重了我的思念。

  节气已小雪,故乡仍在秋。姐姐鼓励我用这段时间去学车,转移一下心思。教练带我路过刚刚收割过的稻田、迎着远山外的晚霞,世间万物都很美。这万物生长的美好,我替妈妈在看。

  送别母亲后,我迟迟不愿离开故乡,也不敢离开。除了要按风俗给母亲祭供,心理上,总感觉母亲还在,母亲的温度还在。我看着老桥、河柳、晚霞,这些熟悉的场景,都与母亲相关。

  走上桥回头看,母亲无数次站在家门口,我们在桥上与妈妈互相挥手告别……站在天井,母亲养的花,经历酷热漫长的夏天又缓过来,滋生出新绿。母亲曾经跟邻居讲述洛神花开起来多么好看,还送给李外婆一枝……站在廊簷下,母亲曾经在这里晒衣服、晾鱼干,母亲晒太阳坐的藤椅还在…… 

  女儿说,上一条朋友圈还有外婆的留言:去哪里玩了?感觉外婆还住在老家的老屋里,看看书养养花,刷刷微信,与我们聊天互动,无一遗漏地给我们的朋友圈点赞。

  穿街走巷卖菜的老伯,走到老屋前,习惯性地朝屋里张望,大声问“小白菜要勿要?”以前母亲经常买他的菜。我走到门口,老伯又问了一句,过去我会问妈妈要买什么菜吗?此刻,我不知怎样回答,仓促间用蹩脚的家乡话回了句“勿要咿”。卖菜老伯不知母亲已走,我也不可能告诉他。

  生活看起来一切如旧,但没有了母亲,生活与过往又不一样──街头熙熙攘攘,很是热闹,但没有了母亲的声音,我总觉得这个热闹太嘈杂;一街之隔的老城很安静,老巷老街经历了太多岁月,也会沉淀一切。我喜欢这样的安静,但安静中,没有了母亲的身影,安静显得空落落的。

  莉苹专程从北京坐高铁来看我,我带她在老城转,在老街区老台门老桥头各种拍照,午餐在社区大食堂五十元五个菜两碗饭。边逛边吃萝卜丝饼、黄酒冰棒……天气很好,阳光蓝天,逛着聊着,讲父母的家世,讲这段时间的体悟,交流各自心底的心结与感伤。这是母亲走后半个月来,我第一次讲这么多话。闺密的陪伴,让我有机会梳理自己的情绪和思绪。人们常常祝福快乐,其实快乐真的挺难的,尤其是经历越来越多的事情之后,开怀大笑能有几多?能做到平和就很好了。

  晚上睡在家里,偌大的屋子,我一个人,并不觉得冷。收拾母亲遗物时,发现我的好多习惯,不知不觉遗传自母亲:爱用手绢,喜欢用好看精致的盒子放东西……我睡在妈妈的床上,穿着妈妈的睡衣,盖着妈妈的被子,用妈妈的梳子梳头,早晨醒得很早,一反我自己的作息规律,竟同妈妈的一样了。

  母亲的遗物,与她近九十年的人生相比,并不多。衣服我和妹妹能穿的都拿走了,我还翻出了母亲的毛衣针和未完成的织物。母亲手巧,是打毛衣好手,我们小时候毛衣都是母亲织的。前年,听说小宝那边冬天冷,母亲不知什么时候悄悄织了六双毛袜。小宝回国时,八十多岁的老外婆拿出毛袜和一万块钱。小宝收下毛袜,把钱硬塞还外婆,说毛袜我一定要的,钱外婆自己留着用……祖孙相拥,年龄和身高差萌萌的,如今想起这画面,又温馨又伤感……

  女儿说:外婆不在了,××这个城市,好像一下子就成了符号,成了与其他城市一样的地名。今后再去,只是个游客吧?我也问自己:再回老家,还有什么意义呢?

  这个城市,父亲参军离开了三十八年、母亲因工作离开过三十三年,此外,他们出生和大半辈子的生活都在此。我的根终究在这里。

  “节哀顺变”,母亲走后,所有人都劝我接受,我也努力说服自己。但我知道我的心底有一个洞,不可能癒合。我只能带着这个洞活下去。早晨起来看着妈妈的遗像,凝视妈妈慈爱的眼神,问候“妈妈早安”;学车有点焦虑时默念“妈妈保佑我”,果然平静下来;在某个无声无息的瞬间,突然泪流满面──路过一个熟悉的地方、看见一个似曾相识的背影、想起母亲的一句话……母亲临终前,我悄悄剪下母亲鬓角后的一缕头发藏在包里,这缕花白的头发好像带着母亲的温度,留着母亲的气息……

  妈妈,永远留在我的心底吧,我会带着您好好生活,同您一样坚韧、精彩。但妈妈的聪慧能干,我可能无法企及了。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