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火老师年轻时是一名非常出色的新闻记者,最让我钦佩的是,他是抗战胜利后中国最早一批开始揭露日军南京大屠杀的记者。在审判日本战犯谷寿夫时,他第一次见到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李秀英,当时的李秀英用围巾半遮着自己满是刀伤的脸,在丈夫的陪同下她勇敢地走进法庭,为人们讲述侵华日军在南京犯下的种种反人类暴行。李秀英的勇敢讲述给王火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了更真实、更详实地报道日寇罪行,他随后对李秀英进行了多次专访。随着采访的深入,他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这位中国妇女曾经遭受过的伤害。“她本来肯定是位端庄俊秀的姑娘,但我看到她时,她的面部近乎《夜半歌声》中的宋丹萍,鬼子兵用刀割损了她的鼻子、眼皮、嘴唇和面颊。她用一条长长蓝灰色围巾包裹住大半张脸。”但李秀英最让王火感动的是,她的勇敢与无畏,她敢于站出来,出面控诉指证日寇对她所犯下的纍纍罪行。“她不仅是南京大屠杀受害者和幸存者,更是英烈奇女子,堪称代表中华女性为民族气节和正义不惜殉身的圣女。”其后,王火老师写出了一系列有关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和审判日本战犯的重磅报道。
王火老师酷爱文学创作,新中国成立后他更是笔耕不辍,开始创作一系列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学作品,如《英雄为国──节振国和工人特务大队》《霹雳三年》《外国八路》《东方阴影》等,其长篇巨著《战争和人》(三部曲)是其代表作。为了创作这部作品,他倾注了自己近三十年的时光与心血。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后,年轻的王火被分配在上海总工会工作。那时他就想以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抗战历史为素材,创作一部反映中国人民伟大抗日战争的作品。他希望通过这部小说反映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人物命运,尤其是国民党内部的腐败与斗争,以及普通民众在战争中的挣扎与觉醒。自一九五一年,王火便开始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动手创作。这部小说的写作随着王火工作的调动,从上海写到了北京。为了加快创作进程,他把工作之余的所有时间几乎都用上了,他不看电影不逛名胜,一写就是十几个小时。为了让自己专心写作,他有时还会将自己的腿绑在桌旁。一九六一年,历经十年,已经三十八岁的王火终于完成一百二十万字的初稿,出版社认为这部作品“是百花园中,一朵独特鲜花”,认为该书极具出版价值。但后来因故该书的出版被一直搁置,手稿也被毁之一炬。直到一九七九年事情才出现转机,在编辑朋友黄伊、于砚章的不断鼓励下,王火决心开始重新创作。但在创作过程中,王火老师为救小孩遭遇了重大伤害,几次手术后左眼还是最终失明,医生告诉他:今后要少做费脑子和有损耗视力的工作。但王火老师实在无法割舍自己对这部作品的感情,没过多久,他又悄悄拿起笔继续自己的文学创作。他决定用自己仅有的一只右眼坚持写作,他一定要完成《战争和人》三部曲。一九九七年,《战争和人》三部曲高票荣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王火老师以自己的勤奋与坚韧,为中国当代文学特别是长篇小说创作出这样一部长篇巨著。
虽然王火老师走了,但我相信他留给这世间的文字将会长久地铭刻在中国的历史中,他对中国当代文学事业的贡献,我们将永远铭记!